陳淑薇
 2015-05-18
 
 
求真唯善 和而不同
  

  四月二十六日傍晚友人透過短訊傳來《香港商報》前執行總編輯陳南兄因病逝世的消息,深感哀痛,哀我痛失一位良師益友,痛新聞界失去一位敬業樂業的資深新聞工作者。

  我於七十年代尾認識「阿南」,那時他服務《文匯報》,我服務電子傳媒。當年對「阿南」的印象是一個香港大學畢業生,服務左派報章,應是有「紅色」背景。由於各自服務的傳媒性質不同,早年來往不多。八十年代中期,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成立,「阿南」是創會會員,我也是協會會員。之後,我倆多年擔任協會的執行委員,接觸多了,也近距離認識「阿南」,了解他並非來自「紅色」家庭,而是當年作為港大學生,受到認識祖國,關心社會的活動影響。他在畢業後,便加入《文匯報》,開始其新聞工作生涯,希望繼續認識祖國,關心社會,監察政府,改善民生。

  七十年代時,很多香港大學畢業生,都選擇投考公務員,走進仕途,去當官,一則認為可發揮所學,服務社會,二則薪高糧準,有退休保障。但「阿南」就選擇一份月薪不及一千元的「左派」報章記者工作,可見其對新聞工作的熱誠,以及他希望服務國家的理念。

  「阿南」入行後,服務新聞界三十多年,他為人隨和有禮,與同行關係良好,是謙謙君子。我與他交往數十年,各自服務不同媒體,背景和經歷各有不同,對時事的看法和分析,有很大差異。但與他的交往和討論,都是坦誠交流,從未動氣,主要是因為「阿南」為人謙和,與人為善,亦願意聆聽不同意見。「阿南」對人對事,經常能易地而處,從別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為人想。他做事認真,對承傳報業及新聞教育非常有心,新聞教育基金二零零六年底成立後,他經常參與基金的活動,並協助推動新聞教育工作,亦提出很多建議,使新聞教育基金向前發展。

  約兩年前當新聞教育基金成功競投,將三級歷史建築必列士街街市活化成「新聞博覽館」。「阿南」得知後,顯得很雀躍,他認為這是行內的大事,業界可趁此機遇,整理香港新聞界過去百多年的歷史,亦可透過昔日新聞報道,如實反映香港的核心價值及成功之道,香港社會發展歷程,以及將新聞界過去對香港發展的貢獻向公眾展示,非常值得支持。在以後幾次新聞界老總的交流會中,「阿南」積極參與,就「新聞博覽館」各方面的內容提供寶貴意見。

  當「新聞博覽館」正為記錄報業各個重要人物的經歷,做口述歷史訪問時,「阿南」亦積極提出貴意見,那時他雖然已經抱恙,還是很熱心,使「新聞博覽館」在搜集資料的工作,做得更全面,他沒有直接參與「新聞博覽館」的籌備工作,卻默默為「新聞博覽館」的籌建而操心,可見他對「新聞博覽館」的愛護。我當時希望待他健康恢復後,多請教他關於「新聞博覽館」的籌建,更希望待他退休後,請他參與「新聞博覽館」的義務工作,繼續發揮他對新聞界的貢獻,沒想到他的健康情況急轉直下,最終是「新聞博覽館」沒有這份福氣。

  過去三十多年,香港由剛開始經濟起飛,發展成今日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新聞界百花齊放,香港的新聞工作者在香港這數十年歷史轉折期間擔當重要角色。社會上,有人因政權轉變而離開香港,離開新聞界,亦有人堅持數十年,繼續服務新聞界,「阿南」是其中一個堅守崗位的中堅分子,鞠躬盡瘁。今日,「阿南」離我們而去,但他的精神永在,他留下的不僅是給我們回憶與他相處的點滴,而是社會上愈來愈少見的求真、唯善、客觀、包容、謙和、豁達、和而不同的待人處事態度。相信很多行家,都和我一樣,永遠懷念「阿南」,願「阿南」一路好走,在另一空間逍遙自在,為新聞教育,為新聞博覽館,為香港祝福。

  新聞教育基金主席

  陳淑薇

  二零一五年五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