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54

“帮百家”解决“百家事”

2014-04-16
来源:

  面对“一个营”的特殊人群,只有“一个班”的社区工作者要怎么管?上钢一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江振帮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江振帮与他的团队创新推出了“百家事,帮百家”互助社、“1+3模式”,走出了社区治理的新路子。

  始建于1956年的上钢一村,是上海最老的小区之一,也是上海第一批老产业工人的居住基地。2007年,为了支援世博建设,江振帮来到上钢一村,这一来就是7年。如今,63岁的江振帮对一村已是如数家珍:“我们一村5151个常住人口里,有2246个60岁以上的老人,还有264个残疾人、102家低保户、64个精神病人、56个在册吸毒人员、40个五年帮教人员。他们依赖,也信赖地方政府,有事情都会找我们居委会就解决,可以说我们‘一个班’的社区工作者,就要管理这‘一个营’300多个特殊人群。”

  “百姓事最小,也是最大事”,为了解决日日应接不暇的“百家事”,2011年1月,江振帮在一村居委会里开设了一间“百家事,帮百家”互助社,发动居委会不坐班人员、业委会人员、物业经理、社工,及对法律、健康、调解等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志愿者,每天坐班为居民解决“急难愁”。“不少志愿者都是退休在家的老人,比如我们的健康咨询师就是2名退休医生。”互助社也用到了当今的流行观念,江振帮称,他们对老百姓反映的各类日常问题,都能做到‘一口受理’,“居民来反映的问题全部当场受理,值班人员可以解决的就直接解决,不能解决的就联系协调相关单位进行处理。”

  “这其实就是用居民自治管理的办法来解决居民问题。”江振帮向记者坦言,仅仅靠居委会、社工室的几个人,显然无法应付居民们的“百家事”,但自从有了互助社的帮助,居民反映问题有了通畅的平台,同时居委会、社工室也再也不必忙于应对“百家事”,能够更加注重组合、挖掘、探索居民自治的功能。

  “1+3模式”则借助互助社的平台,构筑起帮教工作圈,为社区帮教工作树立了一盏迷途之灯。“我们一村从98年到现在,‘山上回来’的累积达到174人,‘1+3模式’让他们越过了回归路上的重重障碍,像盏明灯给他们指明方向。”江振帮介绍称。

  原来,“1+3模式”里的“1”指的是一个帮教志愿者,形成一对一的帮教格局。这个志愿者必须是与对象相识相知的人,往往会是对象的邻居。 “3”则是指3个机制,即“回归生根机制”、“劝诫跟踪机制”和“感情处置机制”。监所回归对象首先会被帮助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并确定帮教关系,之后在对其生活进行劝说引导、对其心理进行疏导的同时,逐步解决对象的就业问题。

  通过“1+3模式”,有的帮教对象甚至能在同类人员中做些有益的说教工作。例如社区志愿者秦小凤与回归人员小朱“一对一”结对帮教后,小朱在生活中处处都能感受到秦小凤的关心和引导——身体不好,居委会帮忙建立了医疗绿色通道;生活困难,居委干部逢年过节都会前来慰问……感动不已的他认秦小凤为姐姐,并积极地在同类群体内进行说教工作。

  江振帮向记者表示,回归人员在社会层面仍是弱势群体,需要给予开导和鼓励。“我们的帮教落实到人,也是落实了一份责任,我们付出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援助,更多的是情感上的支持。也希望通过这些努力,为浦东二次创业建立一个稳定的社区环境。”


[责任编辑:徐瑩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