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5

養生之所貴莫過於養性

2014-07-17
来源:香港商报

         

  道教養生非常重視對道德的培養與提高,認為一個沒有道德操守的人,很難心廣體镕、健康長壽的。故《抱朴子養生論》強調:善於養生者,要先除去六害。六害者:一者薄名利、二者禁聲色、三者廉貨財、四者損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除沮嫉。并說「六者不除,修養之道徒設爾」。

  養生,又稱攝生。「攝生」一詞源自《道德經》第五十章,說:「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漢代河上公註解《道德經》時,曾云:「攝者,養也」。道教歷來重視生命、珍愛生命。葛洪指出:「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以至秘而重者,莫過乎長生之方也」。

  關於道教重生、樂生、養生長壽的思想,在歷代經典中均有記載及闡釋。如《黃帝內經素問》以黃帝向歧伯問道的形式說:「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動作皆衰者,時世异耶?人將失之耶?」歧伯回答說:「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透過黃帝向歧伯問道得知,今時之人皆為惡生死之苦,愛生死之業。重道德之名,而輕道德之行。喜色味為得志,鄙恬素為窮辱。竭難得之貨,市來生之福。縱易染之情,喪今生之道。故《妙真經》感叹「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也。

  人為什麼往往到了快死的時候,才知道珍惜生命?犯了罪定了刑才想到去行善積德而悔過自新呢!事情都已經發生了,才想著如何去避免它,這不是很愚笨嗎。故《仙真經》告誡說:「賢人上士,惜未危之命,懼未萌之禍,理未至之病也」。

  這一防患於未然的思想,在養生方面,就是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道教養生強調人與自然界的和諧統一,認為人必須順應自然環境、四時氣候的變化,主動調整自我,保持與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

  在養生的具體操作及理論功法上,古人認為養生之所貴者,莫過於養性,而養性又重在養精,因為精充可以化氣,氣盛則神合,神合則陰陽調和。故「精、氣、神」為養生保健、長壽的核心。如從中醫學的角度探討養生與長壽,則能清晰的揭示出延年益壽的奧秘。中醫養生觀包括天人合一、陰陽平衡、形神兼養三方面。天人一體觀,是指人類應該順應四時氣候變化,寒熱溫涼,主動調整自我等;陰陽失調是身體致病的主因,提出透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措施,以維持身心陰陽的平衡;形神兼養就是透過運動以鍛煉形體,透過靜養以調攝情志生活等。

  道經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即指治未發之病,要求透過自我調整,順陰陽、節飲食、適寒溫,以期修復、提高自身身體機能。所謂的攝生有法,養生有道,才能頤養天年,也才能達到《道德經》所說的「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北京白雲觀《中華道教百問》供稿)

[责任编辑:劉宇婷]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