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台湾石化业何去何从?

2014-09-10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 何洁霞

   高雄气爆案造成重大伤亡,也爆出人们对石化业产生更大疑虑。台湾有四大石化聚落,由南到北,分别位在高雄市的楠梓林园、云林麦寮工业区、苗栗头份,以及桃园龟山乡的炼油厂,这些区域过去人烟稀少,但现在是石化工业区与民宅毗邻而居。一场高雄气爆意外,让人们正视其危险性。不过,专家说,石化业是台湾工业之母,又有巨大产值,不能赶走石化业。

  对经济举足轻重
 
  目前全台湾石化产值大概是1.74兆元(新台币,下同),整体石化业对台湾的GDP影响有1,700亿元,目前附加价值约9.7%;加上相关产业,整体影响就业人口可以达到百万计。如果台湾石化业要外移,连带相关上、中、下游产业都会受到波及,间接影响将达到几倍。
 
  如此庞大的产业体系,现阶段台湾还没有拒绝石化业的本钱。台湾工业局说,化工纺织、橡胶、电子、光电都需要石化产品作支援,所以短期来看,台湾还是需要有石化业发展。
 
  不能依靠进口
 
  那麽,台湾石化产品可不可以倚赖进口?台湾工业局强烈认为不能依靠进口。如果进口的话,整个生产成本就没有竞争力,将会重击台湾经济。
 
  从实际生产来讲,所有石化厂都是24小时运作,产量是非常大的,没办法有那麽多船运送原料。
 
  在石化工业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产品是乙烯,所以全球拿乙烯产量来评断各国石化工业的发展程度。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全球乙烯产量,美国、中国、沙地阿拉伯、日本、南韩分居前五名,台湾排名第九,年产量400万公吨,在这400万公吨当中,中油体系以高雄为据点,产量共有108万公吨,台塑体系以云林为主,产量共有292万公吨。也就是说,全台湾73%的乙烯产量,来自相对安全的云林麦寮离岛工业区,27%来自地狭人稠的高雄。
 
  建议设石化专区
 
  如果台湾不能没有石化业,又能不能选择让石化业到更安全的地方进行生产呢?
 
  台湾国民党高雄市长参选人杨秋兴表示,如果台湾不能拒绝石化业,那麽就搬到远离人烟的地方。台湾石化业的发展,既是工业安全问题,也是产业政策问题。在工业安全层面,没有工安,就没有石化业,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没有任何妥协或退让空间。在气爆事件後,高雄市已宣布危险管线执行断管工作、永不再回埋的决定,但最关键的问题,是高雄人口稠密区石化管线迁移及石化产业存续问题。
 
  石化管线的清查与监管,是短期的治标办法,是地方政府本当该做之事。他强调,设立石化专区、迁村,才是彻底解决石化业管线穿越市区,确保高雄市的真正安全与繁荣的治本要务。
 
  杨秋兴说,为确保高雄60年的石化产业链成果与市民的安全,以及给凤鼻头六个里,以及大林埔的居民有个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设立石化专区是急不容缓,并全力争取楠梓塑社区作为迁村用地;同时进行灾区都更计划。
 
  他指出,石化业的产业链非常庞大,带动全台湾就业人数约有500万人。单以石化业而言,在高雄市就有十几万的就业人口,影响所及超过十几万个家庭,对高雄市的经济影响甚大,约占高雄市总GDP的25%以上。高雄一向是台湾石化业的重镇,石化业在高雄经济发展也一直扮演着十分的重要地位,也对高雄的经济有着不可抹灭的贡献。虽然气爆已让大家闻石化而色变,但是面对台湾与高雄未来的发展,石化业仍是不可少的,高雄过去有相当的紮实基础,不要因噎废食,而轻言放弃多年来建立厚实石化产业基础,相形之下,更要以“产业群聚”的观念引领另二个产业:环保工业与公共安全生产产业。
 
  高雄市市长陈菊於8月22日,在台北与“行政院长”江宜桦会面。会後她说,已与“行政院”就石化业安全包括清查管线、修法厘清管理权责、强化防救灾能力等议题达成一定共识。已订出迁移都会区石化管线时间表;五轻将於2015年关厂,大社工业区也将降编为乙等工业区,石化产业必须移出。
 
  但是,陈菊与江宜桦会面时,未有对迁移市区内管线及成立石化专区等关键议题有共识,他们只是以时机不宜而搁置。
 
  前景令人忧心
 
  看来,现阶段台湾还没有拒绝石化业的本钱,但不可讳言,近年台湾石化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日甚一日,即使没有高雄气爆事件发生,台湾石化业前景也令人忧心忡忡。
 
  首先,台湾石化业扩展十分困难。受制於环评、土地取得困难、台湾民意及地方政府反对等因素。台湾新设石化专区阻力重重,2012年台湾政府决定不建国光石化後,石化业新增投资及设备更新也愈来愈少,竞争力节节衰退,石化业占整体制造业比重下跌近5%。明年五轻将会关厂,石化业势必进一步萎缩。
 
  其次,国际能源技术突破,压缩了台湾石化业发展空间。美国页岩气开采技术突破,大陆化工技术进展,彻底改变石化相关产业成本结构,未来石化业竞争将进入战国时代。台湾业者纷纷向外寻求出路,台塑集团转进美国投资趋势明显,六轻五期顺势不盖早可预期;泛中油体系业者和大陆石化公司共同投资大陆古雷轻油裂解厂。
 
  再者,大陆石化业者节节进逼。根据《天下》杂志最新一期报导,大陆第一大民营化纤集团恒力集团仅以两年时间,在大陆北方岛屿打造出世界最大、最重要化纤原料纯对苯二甲酸(PTA)制造基地,供应江苏、浙江一带世界最大纺织业的生产者,并大量取代台湾供应原料。
 
  又根据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台湾PTA出口额新台币达1,081亿元,是第10大出口产品,但到2013年PTA出口额只剩159亿元,八成产值在两年间灰飞烟灭。大陆业者威胁更是台湾石化业走向没落的徵兆。
 
  转型迫在眉睫
 
  是以,台湾石化业转型不能不全盘考虑石化业未来竞争力。台湾若计划在高雄港区或邻近地带设置石化专区,首须厘清究竟只是迁移既有仁武、大社等石化业者?或是打造具竞争力、“量在外、质在内”的高质化石化专区?两者是完全不同的规划,对石化业发展也有完全不同的意义。遗憾的是,台湾“经济部”迄今只强调,港区石化专区规划推动将由台湾“交通部”负责,涉及迁村问题由高雄市政府负责。若持续推卸责任的心态,岂可能因应石化业面临的巨大挑战,这将会是狗尾续貂,不伦不类。
 
  如果客观条件显示台湾石化业未来注定须缩小规模,台湾政府也须有全盘的产业政策,加速发展替代产业,并协助石化产业者转型,稳定整体经济及就业情势。台湾政府要先负起应有责任,产业界才能知所依循。
 
  大陆产业竞争力快速崛起,台湾经济必须转型才有未来,过去20年台湾已逐渐落後,居四小龙之尾。展望未来,更是充满挑战,台湾石化业转型才能重生。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