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骨子里就沒想統一

2014-09-26
来源:香港商报 鍾智維
  自從上任以來,馬英九多次借用東西德模式談論兩岸關系,試圖向外界展現推動統一大業的決心。不過,馬英九的態度并非從一而終,2008年、2009年兩度表態,兩德與兩岸的條件很不同,無法以德國模式令兩岸統一。然而,連任以后,馬英九再次涉及此話題時,就一再強調,德國統一的模式可作為兩岸關系發展的借鑒。
 
  眾所周知,在統一之前,西德和東德是兩個體量相當的國家,且都被國際社會承認,兩者分開是美蘇兩國劃分勢力範圍的結果。但兩岸則是因為內戰結束后形成的狀態,并非「國」與「國」的關系,國際上均認為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問題,兩者在本質上有很大差別,又何來可比性?
 
  顯然,不同的政治位置決定馬英九不同的立場,有連任壓力時,兩德并不適用兩岸,不再需要看大陸眼色時,就鼓吹兩德模式統一兩岸,企圖彰顯台灣「主權」地位,繼而讓台灣以「主權國家」身份進入國際組織,造成「雙重承認」的國際印象。若真如此,兩岸多年努力達成的「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共識將付諸東流,李登輝時代的「兩國論」則登堂入室,大陸的《反分裂法》也就形同廢紙,台灣擴展國際空間的「偉大成就」則記在馬英九身上了。不得不說,馬英九不單是法學專家,更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政客。
 
  德國模式乃馬版「兩國論」
 
  其實,這種見風駛舵的伎倆是馬英九在任時一直沿用的。從「不統、不『獨』、不武」政策、先經后政演變成只經不政,到堅持APCE上會習近平,企圖造成兩岸是「兩國」的錯誤印象,無不顯露出馬英九根本沒有統一的心。如今,馬英九又鼓搗著「兩德模式」概念,一方面向外界顯示推動兩岸發展甚至兩岸統一的勇氣,另一方面又加以解釋兩岸并非「兩國」但又不是「一國」,堵住了「獨派」指責他賣台的嘴,用法律武器捍衛并推進他的兩岸政策。只不過,起碼東西德都懷著統一的心簽署契約、統一貨幣,繼而實現經濟社會聯盟,但看看兩岸當下的境况,不管是政治協商還是經濟談判,都充斥著對抗和抵制,如此借用德國經驗無疑是自欺欺人。
 
  綜上所述,馬英九玩弄文字的能力的確不可小覷,屢次在論述上下功夫,無非是想讓兩岸關系就這樣耗著,不能快速發展、不碰觸敏感議題但又不至於倒退,達成維持現狀的背后陰謀。因此,套用新黨主席郁慕明的話說,馬英九其實是廣義的「獨派」,眾人皆醉他獨醒,切勿片面的聽其言。
 
        鍾智維
[责任编辑:刘深]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