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占中」是「和平非暴力」吗?

2014-09-29
来源:香港商报李明生

   「占中」是「和平非暴力」吗?

  李明生
 
  承接学运罢课之势,「占中」终於正式启动。本来是百感交集,但看到最新发展之后,刻下大概只余痛心,相信绝大多数市民都有同样心情。
 
  感性上,起初的一幕幕画面,无疑是扣人心弦的。由罢课开始,相信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本着赤子之心,为了心中理想而倾心参与;姑勿论是否遭人利用以至操控,有关情操实在毋庸否定。这就是学运,最容易激动人心,人们肯定至少同情,继而可能转为支持,包括本来非议罢课及「占中」的。然而,往后的发展却急转直下。关键问题是,理性而言,同情归同情,从原则和理念上看,有关行动是否应予支持?
 
  真正的和平
 
  何谓真正的和平?
 
  罢课及「占中」一直强调「和平非暴力」,这个原则是完全值得肯定和支持的。不过,只怕这仅为号召口号,实际上却非如此。和平的真谛,不单止於「非暴力」,还有更高的层次,包括社会正常运作、市民安居乐业等等。观乎现在的示威情况,先是有人冲击政府建筑物,继而有人占领多条主要道路,已经造成中环交通瘫痪的效果,香港无疑已经进入非常危险的动乱边缘。难道还是「和平」?难道这种「和平」是市民乐见的吗?
 
  退一步言,「非暴力」亦恐名不副实。示威者纵然举手示意,不会作出反抗动作,惟却不代表行动去除了暴力成分。首先,强行突破作出冲击,便已难言属於「非暴力」了。筑成人墙以充障碍,当然不算主动施暴,但也诉诸了身体对抗。当中,使用雨伞作出防范,既是防守工具,但也可产生进攻效果,无论是伞头伞尖,抑或是伞骨,都容易造成身体创伤,不论是示威一方抑或警方皆然。真正的民意
 
  如果这种「和平非暴力」属於可接受的,则香港恐怕无日安宁。
 
  何谓真正的民意?
 
  示威者无疑代表了部分民意声音,却未必代表了民意的全部。事实上,「占中」的一大原则,乃是取得公众授权,所以才要举办所谓「公投」。可是,学联所提的四个要求,亦即确立「公民提名」、废除立法会功能组别、撤回人大决定并向港人道歉、特首梁振英及政改三人组下台,以及「占中」昨日提出的两个要求,即撤回人大决定和重启政改谘询,两者同样缺乏民意授权,都是主办单位的主观意愿,也莫说双方存在相当程度的差异。究竟,於此两个号召下,示威者的真正诉求又是什麽?而当局又要如何满足?什麽条件下示威者才会和平散去?
 
  何况,过去多个民调反映,对於以上种种要求,民意其实不予苟同。先是「公民提名」,经过各界的反覆讨论,多数市民均明白这并不可行,就连立法会内的反对派议员亦已少谈,民意已经倾向按照基本法办事。至於人大决定,这与本港各界的初想无疑存在相当落差,民调显示多数市民都感不满,可是换个问法,多数市民还是支持按照人大决定落实普选「袋住先」。等而下之,要求废除立法会功能组别、要求多名问责高官下台、以至要求人大道歉等等,无疑不是当前的主流诉求。
 
  最基本而言,绝大多数市民均不支持也不响应「占中」及其不合作运动。民调显示,「占中」支持率一直徘徊两三成左右,反对者则长期高踞五成以上;当然,随着事态发展,民意可能出现变化,但「占中」肯定没有得到足够的公众授权。昨天参与「占中」者,对比全港700万人口,实难言代表了主流民意。
 
  其实,什麽是当前的主流民意?这才是真正要厘清的问题。适切的执法
 
  何谓适切的执法?
 
  必先提醒,因为似乎有人忘记,香港乃法治之都。任何执法争议,绝对可以透过法治解决。包括,警方应否清场?警方应否拘捕个别示威者?政总广场是否公共空间?凡此种种,法庭都能够作出最公正的判决。法治才是处理有关纠纷的最佳工具,示威者根本不应诉诸其他例如「重夺广场」、或者一味呐喊「放人」等等;难道要达致有关目的,不能在法律面前处理?事实上,即使警方执法了,仍要经过司法程序才能定罪,否则法庭自会还其清白。昨晚,黄之锋便获高院颁人身保护令释放了。法治本来就是不假外求、行之有效,而且公平、公正、文明,为何反而要倒退得忘之弃之?
 
  警方今次执法的力度和时机,都是出於无奈。先谈力度,警方表示所用的乃最低武力,亦会视乎情况逐步使用更高武力。以国际情况衡量,警方武力无疑相对温和,至少现时虽有约百人受伤送院,但与世界其他地方绝对不能同日而语。当然,以香港标准而言,使用胡椒喷雾已属较高武力,也别说看到一些痛哭、流血的画面,而昨日出动的催泪弹更是非常罕见。所以,不少港人因而情绪反弹,乃是可以理解的。的确,以现时示威者情绪高涨之际,愈是使用更高武力,所引发的反弹愈大,亦不见得可以成功清场。警方适当作出调整,或者收效更好。
 
  法治当前,执法单位依法办事当然无可厚非,包括确保交通不受阻碍及影响社会正常运作;不过,亦要同时注意示威情绪,否则执法过程恐事倍功半,甚至进一步增加执法的难度。适切的谈判
 
  何谓适切的谈判?
 
  谈判涉及角力,当中涉及策略,也多出现软、硬取向。扮演软的角色者,当然不应过分软弱;扮演硬的角色者,自然不能过於强硬,否则这场谈判肯定无法取得双赢佳局。「占中」,毫无疑问是过於强硬的举动。
 
  或曰,只有强硬手段,谈判才会有成果,尤其考虑到香港情况;可是,正正考虑到香港情况,强硬手段却是最不适宜。一方面,维持友好的关系进行谈判,永远比视为敌人来谈判为佳。小至人与人之间,大至政府与政府之间,试问握紧拳头,又怎能握手呢?正如以巴和谈,难道谈不拢就要互射火箭?又如朝鲜问题,世界岂不鼓励重开六方会谈?剑拔弩张的关系,肯定不利谈判,尤其考虑到谈判对象。另一方面,过去经验反映,根本毋须诸诉过於强硬的手段,当局也会顺应时势作出调整。远至2003年的23条游行,近至2012年的国教集会,就是最佳的历史证明,谁说温和的示威游行已经不管用呢?
 
  事实上,「占中」一直强调,这乃诉诸最后的手段。可是当前的政改讨论,绝对未到这个诉诸最后的时刻。人大决定虽然设立框架,但可供讨论的空间依然不少。包括:提委会的组成仍然悬而未决,如果这是足够民主的话,又是否完全不可接受?提名程序更是一片空白,如果引入「公民推荐」,提委会参照民意作出提名决定,又是否完全不可接受?入闸方面亦然,如果门槛降至八分之一,以至十分之一,又是否完全不可接受?凡此种种,都有相当的民主空间,谁说政改已完全「落闸」?在最终方案尚未敲定之前,现阶段就要诉诸如此激烈的手段,绝对是理据不足。
 
  何况,中央多番放言,绝大多数「泛民」都是爱国爱港的。而爱国爱港的定义,亦已愈趋明确,乃是履行基本法,最近则进一步指不与中央对抗,日前访京团更传话说是不能反对所谓「一党专政」;可以看到,这实乃极为狭隘的,绝非坊间所担忧般广义,甚至要完全听命中央。
 
  和平的普选
 
  目睹现时乱象,作为香港人,谁又不感痛心?难道要实现普选,必须赔上和平?相信任何一个香港人,均不愿乱象持续,这肯定是全港市民的共同心愿、主流民意。
 
  (来源: ) 编辑: 李晓尚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