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5

中国为何这么多“奇奇怪怪”的建筑

2014-10-17
来源:海外网

 

  10月15日,人民日报政文部的微信公号披露了一个细节:北京市今后不太可能再出现如同“大裤衩”一样奇形怪状的建筑了。

  什么叫“奇奇怪怪”的建筑?什么样算“奇奇怪怪”?近些年,国内“奇奇怪怪”的建筑可谓多如牛毛,岛君就来为您盘点些个。

  央视新大楼“大裤衩”已是家喻户晓,自不必说。与它齐名的就有长得像“秋裤”的苏州“东方之门”和被称为“马桶盖”的湖州喜来登酒店。

  另外还有北京银河SOHO、沈阳如中国古代钱币的方圆大厦、四川宜宾五粮液集团厂区内酒瓶形状的办公大楼、外形为“福禄寿”三星彩塑的燕郊天子大酒店等等。

  这些建筑有的出自于西方“大师”之手,比如央视新大楼由荷兰人雷姆·库哈斯和德国人奥雷·舍人等设计,银河SOHO由英国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进行设计。也有的则源自于本土建筑师的创作。

  而风格上呢?有的是西洋派的“现代风格”,比如“大裤衩”、银河SOHO;有的充满了“古典气息”,比如天子大酒店、方圆大厦。但不管哪种风格,都让网友们看起来觉得“很另类”。

  为什么中国近些年出现这么多奇怪建筑?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城市管理者也逐渐认识了一个新名词:城市规划。规划,一方面是把城市按功能区分片,更合理地节约利用土地;另一方面,就是要合理规划城市的地面建筑风格,使之趋于统一和谐。不过,理念虽是如此,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做到统一规划谈何容易?

  在西方一些国家,建筑的兴建是需要经过市政的设计管理部门批准的,以使新建筑的风格不至于破坏整个城市的现有风格。所以,我们去一些城市,可以感受到这种精心规划设计带来的和谐感。

  但中国长期以来,缺乏市政的统一规划。之前是“斯大林盒子”一样的苏式建筑,整齐且死板,但挺实用,方方正正,戏称“盒子”。改革开放后,西方的一些时尚的建筑设计理念进入中国,在缺乏统一规划的时期,建筑风格就变得非常随意,整个城市变得跟杂货铺一样,琳琅满目。

  我们常批评中国的城市千篇一律,没有个性。原因就在于,将旧城大拆大建后,没有长远统一的规划,那些风格迥异的建筑就会像野草一样疯长出来。

  当然,这是奇怪建筑形成的整个社会背景。但为什么有些中国的城市管理者热衷于搞奇怪建筑呢?

  从上面所提到的奇怪建筑看,可以大体分为“土”和“洋”两类。像那个廊坊的福禄寿三星酒店和沈阳金光闪闪的铜钱建筑,可以说是“土”的代表。很土豪的感觉有木有?感觉就是一个暴发户,分分钟秒杀你的资产。而对于当地的城市管理者来说,这些肯来当地砸钱造楼的土地主们,那是热烈欢迎的,哪管得了风格不风格,和周围建筑环境和谐不和谐了。

  而像央视“大裤衩”和苏州“秋裤楼”之类的,怕是过于迷信西方的建筑设计先锋了。以为城市的地标建筑必须要来个外国设计师,搞得怪怪的,才叫与世界接轨,才叫城市的国际范。这也是陷入一个大大的误区,根源在于不够自信,需要从外国人那里寻找存在感。

  所以,一个唯钱,一个唯洋,是我们城市管理者的大毛病。

  如果从再往根源上挖,则是我们整个社会的审美在变革的年代中变得更加混乱。一个是艺术审美陷入混乱,“伪大师”头衔满天飞,随便花个百来块钱,就整个联合国授权艺术大师的高帽带带,到处招摇撞骗,当座上宾。一个是道德审美陷入混乱,宁可坐在宝马中哭的赤裸裸拜金主义,不断挑战下线的一脱成名等等。这个社会如果没法分辨美和丑,那就只留下两个标准,要不有钱,要不洋气。

  所以,城市的建筑美学不光是城市建设规划和政绩观的问题,还是整个社会的审美水准的问题。比如各地不计其数的“山寨白宫”、“山寨国会山”、“山寨凯旋门”,还有饱受诟病的当代艺术界,大量抄袭西方现当代艺术形式等等,这都是审美水准滑坡的表现。

  中国有这么深厚独特的文化积累,在历史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和文学艺术形式。在现代化的今天,这些历史养分能否被消化吸收,进而形成中国特色的建筑学派,乃至中国特色的文艺学派?(文/桃花岛主)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