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5

民进党能否重圆“地方包围中央”美梦?

2014-10-22
来源:新华澳报

   作者 富权

  民进党秘书长吴钊燮昨日联同选举对策委员会召集人苏嘉全举行记者会,公布民进党2014年底选举的竞选总诉求及CI—“从地方开始 赢回台湾”,同时启动“赢回台湾(中央)辅选团”。吴钊燮介绍说,竞选CI设计有一个最显著的“V”图样,具有双重的重要意义,第一层意义是胜利“victory”,象征民进党要赢得年底这场选战,第二层意义则是投票“vote”,希望人民透过选票做出一个价值的选择,让我们未来生活得更好、经济发展得更好。苏嘉全则表示,此次以“赢回台湾”为名,是因为国民党中央和地方施政都令人失望,因此民进党采多样化的助选团,主要是反映民众心声,希望可以赢得这次选举。

  “从地方开始 赢回台湾”这个竞选口号,与1997年第十三届县市长选举时,民进党推出的“地方包围中央”战略,何其相似。实际上,当年民进党一举拿下12个县市,不但是比上届增加了一倍席位,而且还首次超过半数(当时省辖县市长为23个),将仅得8个县市,比上届减少7个县市的国民党逼到了墙角(国民党胜出的县市多是穷乡僻壤或边陲海岛)。两年多后,陈水扁果然拿下台湾地区领导人宝座,实现了“地方包围中央”的战略意图。而在今年,从各种民调数据看,民进党胜出的县市数目也将会大幅增加,而且还将重现将会拿下较多的都市型或富庶县市的盛况。对此,不少人都在猜度,民进党能否重圆十多年前的“地方包围中央”美梦,实现“从地方开始,赢回台湾”的战略意图?

  当年提出“地方包围中央”战略意图的民进党主席许信良,毫不讳言其灵感是来自于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实际上,自小就做着“领导人梦”的许信良,早就阅读毛泽东的著作,对毛泽东的战略理论研究得十分透彻,而且也极为崇拜毛泽东,因而据说他在“冲关”返回台湾后,就在办公室自己座位后的墙壁上,悬挂了毛泽东的手书《沁园春‧雪》,以表达自己“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之雄心壮志。在研究第十三届县市长选举的策略时,他就与以“美丽岛系”为主的谋士们,制定了“地方包围中央”的策略,借着高额提名,炒热声势,先行夺取地方多数县市的行政权,再进取“中央”。果然,当届县市长选举,民进党所掌握的县市实现了“翻番”,气势如虹。但遗憾的是,一直做着“领导人梦”的许信良,在民进党台湾地区领导人党内初选中,却不敌陈水扁,因而愤而发表《同志们,让我们在此分手吧》的退党宣言,并以选民联署方式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但却只获得7万9千多票,0.63%的得票率,惨淡败选。但民进党提名的陈水扁却摘取了“地方包围中央”的胜利果实,当选了台湾地区领导人。许信良大有“为他人作嫁衣裳”,或“新郎不是我”之慨叹。

  “历史往往相似,但历史不会重复”。目前台湾地区的蓝绿政治生态,与当年的情况有点相似,但却又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与当年相比,相同之处是,国民党的“执政”形象都是日益恶化,对内政策也都是背离民意,内部斗争也都十分激烈——当年是李登辉为遏制宋楚瑜而推动“修宪冻省”,现今马英九为斗倒王金平而发动“九月政争”,还捎带了一个“张显耀案”。现在看来,“九月政争”对国民党内部团结的摧毁力度,还甚于“冻省”。而且“马金体制”所搞出的“张显耀案”,更是自废两岸关系的武功,并成为压垮“习马会”的最后一根稻草。尽管与宋楚瑜、王金平相比,张显耀只是一个“小咖”,但该案的破坏力却不低于“冻省”和“九月政争”。实际上,“冻省”和“九月政争”的破坏力主要是体现在台湾内政上,而“张显耀案”的破坏力则是在两岸关系方面。实际上,“冻省”发生时,两岸关系陷于低潮,李登辉访美发表“台独”言论,及实施首次台湾地区领导人直选被视为“独台”,而导致两度导弹演习,酿成“第三次台海危机”。而现在的两岸关系势态,却是被马英九形容为60多年来最好的,并希望能借着“习马会”更上层楼。但一个“张显耀案”,却不但令马英九不能借“习马会”实现建立自己历史地位,而且也无法借“习马会”发挥带动并挽救“九合一”选情。

  而在民进党方面,与当年相比,也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同样是执政县市的政绩良好,同样是所提名的县市长候选人的竞争力较强。

  但与当年相比,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当年民进党尽管党内派系分立,但在整体上却颇为团结,因而气势如虹;当年组织较为严密有力,活动方式也较为活跃灵活,尤其是陈文茜等推出了“辣妹助选团”,还把助选电子花车开到“府”前广场。而现在民进党虽然在表面上停止了派系活动,但党内团结却大不如前,“两个太阳”现象成为政坛及媒体终日谈论的话题。当然,由于时空背景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或出现了较大的差异,今天再出动“辣妹助选团”和电子花车,未必能收到当年之效,反而网络才是年青人的“最爱”。因此,民进党正在大力发展网络文宣“武器”,更加推长了年青人多是支持民进党的现象。

  但不知是“粘了哪条筋”,竟有国民党籍“立委”提出“释宪”声请,要求将选民资格从目前的二十岁降低到十八。这当然是符合“普世价值”,但对国民党的选情却不是好事。因而只能说是“大公无私”、“益人不利己”。

  但当年能够实现“地方包围中央”战略,是由于国民党发生内部分裂所致;实际上,陈水扁在1994年能够当选台北市长,及2000年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拜国民党分裂所赐。而国民党目前内部也是处于“谁也不服谁”的状态,但至少从目前情况看,尚不至于会有人另拉队伍出走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但即使如此,仍不但是台北市难保,而且连台湾地区领导人宝座也将会危危乎。

  现在令人感到费解的是,“马金体制”中的金溥聪,是新闻系科班出身,舆论宣传十分在行,实际上过去马英九的几次选举,金溥聪都在操盘宣传上收到重要功效。但今次为何未见他发功?究竟是“颇廉老矣”,跟不上今日新媒体发展的潮流,还是“尚未发功”,要留待最后关头或最关键时刻才出动?

  或有人会说,金溥聪是台“国安会秘书长”,不能“不务正业”。但当年邱义仁他也是“国安会秘书长”,却能指挥其子弟兵,发动宣传攻势,并暗中为民进党的选战操盘。按理,金溥聪也可“照办煮碗”。

  这个闷局,还得由国民党自己打开。

  来源:《新华澳报》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