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7

西藏孔雀河畔的美丽“巧娘”

2014-10-22
来源:中新社

   中新社拉萨10月22日电 题:西藏孔雀河畔的美丽“巧娘”

 
  中新社记者  贡桑拉姆
 
  “面料薄、编织细腻,染色均匀,过年过节就喜欢穿普兰的氆氇”,退休赋闲在拉萨的尊珠老人手里捧着刚从老家阿里西德村托人捎来的氆氇,翻来覆去地打量了好几遍。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兰服饰,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穿戴该服饰除佩戴黄金、白怠、珠宝、蜜蜡、玛瑙外,还须身着普兰妇女用羊毛编织而成的氆氇藏袍,整套服饰因形同孔雀翼而被誉为“孔雀服饰”。
 
  尊珠订做的这条新氆氇,是由在农村老家的侄女美久为她量身编织而成。美久是西德村手工编织厂首批30位学员中的一员,她们曾经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拈毛线、织氆氇等都是农闲时的女红,这一编织技艺也以这样的方式传承至今。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官方进一步加大民族文化保护力度,在这一机缘下,阿里地区首个妇女民族特色手工编织厂投建,千百年来散落在孔雀河畔的编织技艺迎来新发展,更多的农妇也随之实现了“巧娘”的华丽蜕变。
 
  西德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洛桑巴介绍,编织厂运行之初在当地招收了30名年轻妇女,为其提供90天的“带薪”培训,此後她们成为编织厂的员工,每天可以拿到100元(人民币,同下)的工资。
 
  洛桑巴说,编织厂的建立旨在组织当地妇女集中学习编织技艺,以更好地保护传承该村的传统技艺,同时引导当地妇女实现增收致富。起初,当地有关部门投入5万多元,购买了一批羊毛作为生产原料,随後又投入22万元,购买了550祗绵羊作为羊毛来源。
 
  “双脚踩下踏板时,一定先踩右脚,力量要均匀,脚踩错了,氆氇的条纹会不齐”,格桑美朵出生在被誉为西藏“氆氇之乡”的山南地区扎囊县,自幼学习编织技艺。今年,她应邀来到西德村,把苦练了18年的纺线、织布、染色等编织“绝活”教给姐妹们。
 
  “以前不会拈毛线,也没有摸过织布机,对传统编织一窍不通”,经过两个多月的学习,卓玛次仁已经掌握了拈线、传统编织等基础技艺,这让她实现了在自家门口赚钱的愿望,而不用如以往撇下一家老小外出务工。
 
  据介绍,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这30位“巧娘”已经能编织出藏被、围巾、披肩、毛毯、包等十馀种成品,并以色泽鲜艳、质地细腻,赢得来自印度、尼泊尔的商人、游客和当地民众的喜爱。
 
  编织厂经理边巴次仁说,编织厂首批产品共卖出了25000余元,还接到近8万元的“大订单”,这是他们的“第一桶金”。(完)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