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19

家族經營67年 志記經歷4遷

2014-10-23
来源:香港商报

  志記屬家族式經營的鎅木廠,至今有67年歷史,現時由老闆王鴻權(左)、其妹王美嬌(右)及其弟王鴻強(中)共同打理。記者 麥鈞傑攝

  父澳移居港木廠做雜工

  權哥招呼我們坐下後,便滔滔不絕地向記者講述志記鎅木廠的由來。王鴻權的父親王志原是澳門的三輪車伕,一班澳門三輪車伕趁着香港電車大罷工期間來港工作,其後王志更萌生留港念頭,於是帶同其妻及子女來港,投靠一名在木廠工作的鄉里,擔任雜工。

  北角村淺灘另起爐灶創業

  由於木廠的老闆年事已高,王志夫婦憑藉一點積蓄,把木廠承接經營下去。1947年,王志正式於北角村淺灘(現北角碼頭附近,當時日軍撤退後遺留的荒地)另起爐灶,創立志記鎅木廠。權哥指,當時鎅木廠是由政府以短期租約的形式,租予數家木廠使用,面積較小,約3000平方呎左右。

  1955年政府收地遷往柴灣

  1955年,由於房屋協會興建北角村,需要收地清拆木廠,政府決定撥出當時名為「白沙灣」的柴灣童軍山山腳的一幅地,予志記繼續經營。首次搬遷後,志記又接二連三在柴灣區內多次搬遷。1972年,政府因興建公路為由,把志記遷往500米外約4000平方呎的地皮;1981年,政府需要興建柴灣港鐵站,賠償40萬元恩恤費予志記,其後他們承接區內一間五金廠繼續經營。

  最終在馬草壟設廠逾30年

  不料8個月後,政府又因為需要興建8號幹線(即東區走廊,現時的4號幹線),志記無奈又需要搬遷。「當時嚇死我娴呀,以為志記就咁就冇鹪,好彩政府又畀鹪40萬恩恤費我娴。」權哥指,1982年尾經朋友介紹,輾轉間得悉上水馬會道一帶有木廠商面臨清拆,於是在41萬平方呎的土地中,購入馬草壟一幅約1萬平方呎的地權。志記終於1983年正式遷至上水古洞馬草壟現址,至今已逾30年。

  兄弟妹3人組協力經營

  經歷四次搬遷後,權哥滿以為志記終可紮根古洞,不料他們再次面臨搬遷的命運。權哥有8名兄弟姊妹,大部分投身木料行業,其中兩名已經離世,另兩名兄弟王鴻照及王鴻德,亦在附近經營王照記木廠和德記□木廠,代理木材生意。排行第五的權哥現時主要「一腳踢」,負責決策、駕車、鎅木和倒垃圾等工作,美嬌負責掌管帳目、文書和處理木碎,而排行第七的鴻強則負責對外事務。

  父囑咐「招牌一定要掛起」

  美嬌表示,一直銘記父親在她17歲時向她囑咐的一句話:「妹妹,我個招牌一定要掛起,唔好跌落哑呀!」因為這句說話,兄妹二人胼手胝足,在逆境中默默經營鎅木廠,肩負父親的願望經營家族生意,捱過一個又一個的難關。她說,志記高峰期有10多名工人,但現時僅餘下一名工作。

  供應棺木板香港殯儀館

  志記早年以鎅木和分銷建材生意為主,但權哥指,鎅木生意近年欠缺經濟效益,已經日漸式微。在經營數十年中,要數最特別的客戶,非香港殯儀館莫屬。志記30多年來一直供應西式棺木板予香港殯儀館,製作高級英式棺木,但由於木材成本上升,加上原木缺乏,終於2009年結束合作關係。

  變則通電橙柱循環再用

  所謂窮則變,變則通,中華電力公司其後成為志記的救命恩人。權哥說:「一個人走到絕路時,四處尋找求生方法是人的本能。」在一次機緣巧合下,在堆填區卸貨期間,看見中電把一車車的木製電橙柱運往堆填區棄置,靈機一觸下,他認為可把電橙柱循環再用,鎅作木板及小型建築材料,於是二話不說,把它們運返鎅木廠,作環保處理。

  權哥說,中電默許他們接收木製電橙柱,現時每個月大約會接收兩至三車木製電橙柱,經篩選後約有10噸木製電燈柱可循環再用。而他亦會收購一些因不能通過中國檢測,而滯留香港的木材,及灣仔碼頭的防撞木欄,再作加工,維持鎅木廠的生計。面對現時的處境,他感慨道:「人終須要有希望,仍然相信明天會更好。」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