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8

專訪吳秋北:香港如何才能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2014-10-23
来源:香港經濟導報

  作者:楊彥春

  經濟導報:首先感謝您接受我們的採訪。在新興經濟體高速發展,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您認為香港經濟的重要性、強項和特點在哪裏?

  吳秋北: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亞洲物流樞紐,其強項仍集中於金融服務、貿易及物流和專業服務業上。而且香港經濟屬高度外向型,資金、人才、信息均自由流通。要注意,這些優勢建基於香港勝人一籌的制度條件,包括香港有健全的司法制度、良好的政策透明度,還有低稅環境。香港努力創造了這些制度優勢,在將來一段時間內,都可以在金融、法律、貿易、運輸等領域,保持亞洲經濟重心的地位。

  針對內地發展,由於近年國家經濟發展十分需要現代服務業的支援,而香港在這方面的發展歷史較長,例如:在銀行業、金融業、總部服務、檢測認證、法律、會計、現代物流管理等都有比較優勢,透過和內地更緊密的經濟關係,一方面可支援內地製造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亦能透過競爭,加快推進內地專業服務業的提升,以配合國家發展的需要。

  香港能夠憑藉其地緣優勢、「一國兩制」的特點,以及「自由港」的地位,成為內地企業「走出去」,外國企業「走進來」首選的平台。這些優勢都不容易被內地城市所取代。

  不過,香港的經濟發展亦存在隱憂。

  四大支柱產業出現增長放緩迹象,一向是產值首位的「貿易及物流」,近五年(即2006年與2011年之間)增長幅度,只有21.5%,這較之前五年(即2001年與2006年之間),增長幅度有30.6%,明顯出現增長下降。「貿易及物流」面對鄰近地區物流業激烈競爭下,無法借勢再上更高台階。01年至06年,還可以開創8.8%的就業職位,但到了06至11年,就出現了負數增長,從業員人數由83萬,下降至77萬。

  產值排行第二位的「金融服務」,情況更不妙。雖然就業人數於兩個時期比較,有不錯的增長,但產值升幅,就由原來(即2001年與2006年之間)增長至59.9%,只增加了(即2006年與2011年之間)24.7%。

  香港亦要思考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如何加入新的增長元素,以突破現時的困局。

  關注民生

  經濟導報:這些特點是否與香港的民生緊密聯繫着?作為香港文職及專業人員總會,您的機構所代表的會員們從其各自工作和專業、行業的角度,對近幾年來香港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速度、狀態、格局和趨勢,有否共識?香港文職及專業人員總會有多少會員?

  吳秋北:這些特點,與香港的民生是緊緊連繫着的。在2012年,香港四大支柱產業(金融服務、旅遊業、貿易及物流、專業服務及其他工商支援服務)的增加值佔香港58%,而就業人口有47.2%。可見,這些行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香整體的勞動市場,這關係着香港的民生。長遠而言,香港需要發掘新的高增值產業或者提升六個新興優勢產業的生產及服務水平,以擴大香港經濟增長的動力,同時亦能增加本地勞動市場的抗逆能力。

  文專總會會員人數約5.5萬人,在總會下有十多家專業工會,如銀行、保險、證券、會計等,也有法律、教師、專業培訓、康樂體育等,涵蓋的專業比較闊。對近年社會經濟發展的共識是,都認為政府業界要更努力開拓經濟增長點,優化營商環境,利用好內地發展的機遇,加強和內地的合作和融合,如泛珠三角合作,和自貿區的參與等。

  經濟導報:2008年源自美國和發達經濟體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後,新興經濟體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的增長又是其中最快的。不少經濟體都得益其中。過去幾年,這是否意味着香港經濟和民生也與內地有了更緊密的聯繫,並因此獲得了更大和更快的發展?

  吳秋北:沒錯,隨着中國在世界經濟舞台上的位置越來越重要,香港與內地無論在經濟還是民生上,依存度都大了。在經濟上,內地市場成為香港企業的主要目標,上至專業服務行業,例如會計、銀行、保險,下至零售、飲食業、旅遊,都以內地市場/客源作為企業增長的動力;而香港亦為國際企業在內地開拓商機充當門戶的角色,香港的會議展覽、採購行業的發展,均與此息息相關。而國家亦十分照顧香港,不少開放政策,均以香港先行先試,例如CEPA、離岸人民幣中心、滬港通等,令到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進一步強化。

  至於民生,不少內地企業透過投資香港,作為「走出去」的首站,香港的電訊、銀行業、保險業、娛樂行業等均有中資涉足,為市民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務選擇。而國家經濟實力上升,國民的消費力亦提高,透過自由行,亦令香港零售、飲食、旅遊業得到發展,保障到低技術勞工的就業機會。

  經濟導報:香港公會聯合會的會員有多少?從香港公會聯合會和它所代表的會員的角度看,總體而言,這幾年的香港的民生狀態是否有所改進?主要的改進有哪些?獲得改進的途徑和方法是什麼?

  吳秋北:香港工聯合會目前會員超過39萬人。

  在勞工的角度而言,香港在民生方面有一定的改進,例如最低工資在2010年立法,保障了基層僱員的工資水平;另外,受惠於金融、旅遊及地產業的發展,失業率近年亦處於低水平(本年第3季失業率3.3%)。

  主要的改進途徑:首先是最低工資:透過勞工界的團結合作多年爭取的成果,另外,政府亦意識到工資過低,不單只基層市民的生計無法保證,亦會加劇貧富懸殊,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為社會帶來深遠影響,最終同意勞工界的建議,透過立法設立最低工資。而勞工界亦通過不同的活動,說服市民、商戶、以及不同派別的議員支持最低工資的立法。

  此外,失業率維持在低水平:受惠於國家改革開放及對香港特殊優待政策,讓香港可以比其他地區,更早分享到改革紅利,經濟得以穩步發展,並為市民提供充裕的就業機會,即使面對2008年的金融危機,香港亦能在國家的支持下迅速恢復,以保障民生。

  持續改進

  經濟導報:您認為目前和今後香港民生在哪些方面有待改進?有效的改進方法是什麼?

  吳秋北:勞工方面:不論是勞動密集行業或是文職專業,無償加班情況同樣嚴重。香港有近八成勞動人口每周工時多於40小時(按照國際勞工公約建議每周工時不多於40小時),亦有近二成每周工時更在60小時或以上。

  雖然本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與先進國家看齊,但勞工保障條例卻明顯落後,各行業隨著經濟發展而轉變,僱傭及工時模式變化複雜,部分資方嘗試利用工作指標、佣金制度等方法來模糊工時概念,即使在協議補償制度下,僱員為免影響定期內部評核,未能如實申報加班時數。由於《僱傭條例》保障不足,在欠缺清晰法律規管下,僱員只能啞忍不合理薪酬待遇及工時安排,有違勞資互惠互利的精神。因此,標準工時一直是工聯會重點爭取的勞工議題。

  現時,標時立法處於膠着狀態,勞工、商界得不到共識,勞工界希望商界能以整體社會的最大利益出發,放下歧見,支持標時立法。

  此外,雖然就業市場平穩發展,不過基層工種工資沒因應經濟發展而獲得合理提升,2005年到2012年間,香港實質經濟的平均增長為4.2%,但實質工資的平均增幅卻只有0.9%,遠低於經濟增長的速度,在工資增長不合理的情況下,亦促使勞動市場變得緊張,政府因而希望社會討論香港是否需要輸入外勞。

  勞工界對此強烈反對,勞工界認為,勞動市場供應緊張的問題源於多種原因,例如,職業教育弱化、工資水平增幅不合理、行業聘用模式,均有影響。因此期望政府可以循提升本地勞動待遇,改革職業教育,推進產業結構提升等方面,改善勞動市場緊張的情況。

  房屋方面:市民工資追不上樓價升幅;公屋輪候人數突破新高;二手樓價節節上升。要長遠解決房屋供應不足的問題,須透過增加供應解決,不過這並非一時三刻可以即時完成,希望香港市民可以給予更多的耐性,同心應對有關問題。工聯會對於本港房屋問題,一向提倡「公屋為主;居屋為輔;私人樓宇作補充」,期望政府優先解決基層及夾心階層的住屋問題。

  貧窮懸殊:香港堅尼系數位於世界前列,與10年前的數字相約(2001年:0.525;2011年:0.537)。考慮到經濟持續增長,社會理應不斷發展,香港貧富懸殊的問題不斷惡化,收入分配不公成為貧窮問題的癥結。隨着物價上升,開支上升,低收入家庭生活困境無法改善。

  工聯亦曾就扶貧問題向政府提出建議,包括:(1)落實就業優先的經濟發展策略,讓勞工分享經濟成果;(2)設立「就業扶貧儲蓄戶口」;(3)設立「基層家庭生活津貼」,以「多勞多得」的原則,按工時多寡給予基層家庭生活津貼;(4) 改進綜援制度,設立獨立的「就業援助計劃」等。

  經濟導報:近日的中外媒體已廣泛報道“佔中”對香港經濟的影響。10月8日,華爾街日報報道“抗議活動讓香港零售業大受影響”。您對此有何觀點?

  吳秋北:「佔中」運動是以激進的手法,破壞經濟民生;而在政治層面上,「佔中」以激進勢力綑綁反對派,政改拉倒的機會好大,最後不可能達到普選。我們更要特別留意,「佔中」是一個違法的運動,非法堵塞港九幾個主要的道路,以威脅手法達到目的。目前「佔中」已逾一週,不少商戶都因為示威集會,導致連日的生意大受影響,「佔中」絕對對本港零售業帶來影響。

  「佔中」在「十一」黃金周前後發生,內地一些城市,如上海、深圳均局部暫停批准旅行團來港簽注。而「佔中」更令遊客降低到香港旅遊的意欲,從而轉向其他地區旅遊消費。加上「佔中」違法佔據多條主要幹道,道路旁的商戶、因安全問題而關閉,物流運輸亦受到影響,不少商鋪、食肆都不能營業,嚴重影響這些行業僱員的生計。「佔中」所帶來的破壞性還未完全浮現,對經濟、政治、民生都有重大衝擊。

  經濟導報:對於其中的焦點問題,例如普選的方法和民主等問題,您有如何看法?

  吳秋北:工聯會對政改問題曾諮詢不同屬會的會員。我們認為香港在特首普選的方法及於民主爭取道路上,應面對以下數個現實︰一國兩制的政治框架、基本法,人大常委的法律基礎、人大常委在8月通過的《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普選問題和二○一六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決定》,香港社會各階層的政治利益及香港政制發展的歷史過程。

  期望香港市民能多理解「一國兩制」和多以國家角度看香港普選行政長官的問題,香港的政改討論應回歸在一個合法、理性的層面,並按照人大常委會的決定及基本法的框架進行。

  對於普選,香港市民有殷切的期望,而中央亦曾許下莊嚴承諾讓香港進行普選,香港市民應信任中央,讓香港的民主發展能依法並循序漸進地不斷改善。香港不應因一部份市民不滿政改的細節,而斷送全港選民能一人一票選特首的機會。

  經濟導報:您如何看待“佔中”這樣的表達訴求的方法?

  吳秋北:尊重學生及市民表達意見的權利,但不應以違法手段威迫中央及特區政府就範。希望「佔中」人士可以知道他們的行為對社會的秩序、經濟和民生造成影響,長期違法抗爭只會影響香港的國際地位,最終只會害苦一眾普通市民。他們不應綁架整個香港的社會與特區政府談判,這並不能有效解決雙方的分歧。香港是一個多元的社會,表達訴求的方法亦有很多,使用違法手段並不能獲民意支持。

  期望學聯與政府可以儘快展開對話,表達各方的意見,平息雙方的憂慮,結束「佔中」,讓社會盡快恢復秩序,香港社會不再撕裂。

  建設香港美好未來

  經濟導報:如何才能確保香港有更美好的未來?您認為香港人用怎樣的思路和行為才能構建這樣的未來,從而讓更多的人、乃至所有香港人普遍受益?

  吳秋北:要使香港得到更美好的發展,需要改善現時香港的深層次矛盾、以及內地與香港的關係,這才可令香港背靠祖國優勢,矗立於全球化競爭中。

  近年,民意逐漸走向兩極化,不少市民轉投激進派的行列,某些議員以肢體、言語等暴力、議會拉布去進行政治抗爭,這不是一個健康民主社會的發展。這種轉變,源於民生問題長久積壓,未能有效解決;亦有部分歸因於兩地市民因接觸而觸發的矛盾。

  其實上述矛盾都不是容易解決的問題,但市民應細想清楚,激進的行為只能宣洩一時的憤慨,但並不能有助解決問題,要為香港締造更美好的未來,一時的衝動是沒有用的,最終都是要回歸理性對話,從整個香港的福祉角度出發討論問題,我亦相信香港是普遍崇尚理性、非暴力的,現時社會喜以激進手段表達意見,需要全港市民反思這是否是我們應該繼續採用的手段。

  對於兩地矛盾的爆發,原因很複雜,既有民心未回歸、亦有因兩地市民接觸多了而激化的矛盾衝突。要扭轉這個情況,需要香港市民從政治、經濟上了解更多香港與國家的關係,明白到國家在很多事情上都對香港給予照顧,希望香港可以發展得更好。港人應用一個更包融、開放和接納的態度,簡而明之,即“一家人”的心態,去應對國家與香港的關係以及兩地可能預見的矛盾。

  經濟導報:代表本刊讀者感謝您的分享。

  吳秋北:謝謝!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