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5

歐洲人民多愛茶?戀上台灣“東方美人”

2014-10-29
来源:中國青年報

  網上常常有一些段子,把“茶葉”和“咖啡”拿來比喻東方和西方;生活中也常常有一些人,比如我爹,隔三差五意味深長地借著這兩種含咖啡因飲料吐槽他女兒:“我可是習慣了喝茶的人,不像你們這些喝咖啡的,洋化……”

  每當這時候我都無奈地掩面而去,心裏卻不服氣地在吐槽:你知道古代歐洲人民有多么熱愛茶葉嗎?

  人家就差拎著個喇叭對著廣場大唱“你是我的小呀小茶葉”了!

  話說大清乾隆年間——就是皇上把固倫和孝公主許配給和珅之子,君臣結為親家的那幾年——美利堅正鬧著獨立革命,革命家們一邊喊著“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幹不可剝奪的權利”離開了大不列顛的麾下,一邊把自己的信條更新成了:“天生厭惡茶葉。”

  為啥?

  為了跟大英帝國劃清界限。沒錯,茶葉讓他們想起的不是東方,而是“英國苛稅暴政的象征”。

  英國人也確實愛茶葉愛得緊,其情狀足以譜一曲動人情歌。那年頭(18世紀末),英格蘭與威爾士的居民們平均每人每年要消耗將近1公斤茶葉,這些茶葉大約能泡400杯茶,夠每天喝一杯的。對英國人來說,茶可不是好買的,大老遠的運來,往往還被摻了其他的植物葉子。可他們就算明知茶葉摻假,也照買不誤。

  更多的人還要去黑市上買茶:

  “走私者安德魯斯今晚約好了11點帶來6磅的熙春茶葉。他在客廳下吹口哨,嚇了我們一跳,”18世紀的一位英國牧師曾寫下這樣的日記,“我給了他一些日內瓦金酒,付了他每磅1.7先令的價錢。”

  牧師都買走私貨啊!只能說,為了咖啡因,大家也是蠻拼的。

  一位人類學家曾經研究過,世界上流行最廣的名詞就是4種咖啡因飲料的名字:茶,咖啡,可可,可口可樂。這些振奮精神,令人心情愉悅的飲品,幾乎在地球上的每種語言中都享有自己的名字。煙酒是我們所熟悉的上癮品,但它們的使用量都不及咖啡因大。美國曆史學家戴維·考特萊特寫了一本專門研究癮品的書,最後感歎說:寫書前最低估的就是咖啡因癮品流傳有多廣。

  為了這同樣的原因,茶葉在中國被高原地區的人用來喂馱載貨物的馬,在倫敦則讓貴族趨之若鶩。

  在初遇茶葉的年代,歐洲人對咖啡還不熟。茶葉第一次被商人運輸到歐洲是在1610年,5年後,咖啡豆才第一次被作為充滿異域風味的癮品賣到威尼斯。只是,後來的一個多世紀裏,茶葉在歐洲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貴得讓貴族放在鑲著金邊的杯子裏以高雅的禮儀喝掉。

  台灣一種病變的茶樹,產出生著白毛的茶葉,本地人都不愛搭理,卻被歐洲人運回英國,獻給維多利亞女王。女王飲後龍顏大悅,親自給它命名為“東方美人”。

  對美人的思慕到了這份上,中國人也就不客氣了。要想從這裏買茶去?交稅唄。話說回來,至少公元8世紀晚期,也就是唐代的時候,喝茶已經是大唐的一項國民嗜好了。

  我們咋能這么篤定呢?

  因為唐德宗貞元九年,一個鹽鐵使腦洞大開,小眼神瞄到茶葉上,於是,朝廷開始征收茶稅啦!這一下可是大大地幫德宗皇帝生財,當年就多收入了40萬貫茶錢。接著茶稅一騎絕塵而去,不斷升價,把它的多數同伴遠遠甩在了後面。開征茶稅半個世紀後,大唐政府一年的全國礦冶稅收入才7萬貫,還不如一個縣的茶稅。

  這項優良傳統被往後的統治者們繼承了下來。18世紀的英國人之所以要買走私茶,就是因為政府對茶葉征收沉重的關稅。一半以上的茶葉都是通過走私進入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分配給船長們的免費載貨空間,一准會被塞滿上好的茶葉,等到船只靠近英國海岸,走私者的小船已經在那兒排成隊等著了;另一方面呢,其他走私商人會從歐洲別的國家買茶葉,躲過海關,混進英國國內低價出售。

  據說走私者得到了歐陸國家官員的殷勤照顧,以及英國消費者的熱烈歡迎。

  他們後來還遇到過另一個問題:因為產量跟不上,來自大清的茶葉越來越貴。這回,來自歐洲的商人們一點也不含糊,大家烏秧烏秧地就去印度和錫蘭種茶葉了。零售商立頓還出了個新轍:直接賣錫蘭茶葉,一磅只賣一先令,薄利多銷。

  之後,茶葉才成為了歐洲窮人也喝得起的飲料。

  這已經是19世紀末了。鬥智鬥勇兩百年,英國人民終於能喝上一口便宜的茶水了。

  與茶葉不同的是,18世紀70年代,一群抵制茶葉的殖民地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相應地,咖啡就是星條旗下的愛國飲品。一些學者相信這是咖啡今日如此受到美國人熱愛的原因。尤其這種飲品關稅極低,產地又近,很快就便宜得能讓食品救濟站或是義賣會等等機構滿大街贈送,著實妙得很。

  而茶葉呢?如果可以去今日的大不列顛看看,那依然泛著古裝氣息的英式下午茶,商店裏隨處可見的罐裝茶葉,乃至每一家飯店裏服務生理所當然的那一句“咖啡還是茶?”,也許你會認同這一點:那曲對茶葉的情歌,至今也未唱完。(黃昉苨)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