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3

探張學良故居:清泉幽禁逾十載 放下命中自由身

2014-10-30
来源:中新社

   探張學良故居:清泉幽禁逾十載  放下命中自由身

  中新社新竹10月30日電 題:探張學良故居:清泉幽禁逾十載 放下命中自由身
 
  中新社記者 朱曉穎 陳立宇
 
  用“軟禁”來形容蔣介石在臺灣對張學良的拘禁,并不最為準確。惟親身到臺灣北部新竹縣五峰鄉桃山村張學良故居前,才能體會其逾十年的苦澀。
 
  張學良故居距臺北市中心百馀公里,從新北市經新竹內灣進山,有數十公里盤山路,車兜轉數小時方抵清泉。周邊層巒?嶂,濃溢蒼翠,溪泉潺潺。有白蘭、和平、天湖、涼山等臺灣少數民族部落散落山間。此等幽境,加上附近四設的崗哨、憲兵跟隨等“特殊待遇”,稱當年張學良在這里的生活為“幽禁”,確實比較貼切。
 
  脫鞋行禮,踏入日式拉門、回廊四轉的故居,張學良與眷侶趙一荻在此逾十載生活。
 
  支言片語,難盡張學良一生。1936年,張學良與楊虎城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逼蔣抗日,雖力挽國家民族命運于岌岌可危,卻也畫上少帥後半生的“自由”休止符,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拘禁生涯自此展開。
 
  “12點15分,抵臺北松山機場,余知是到臺灣”,“約在下午一點抵井上溫泉(臺灣光復前“清泉溫泉”舊稱),余知此為余之新住所也”……玻璃展柜內,張學良日記字里行間,透出驚訝與無奈。
 
  1946年11月,抵達臺灣後,他與趙一荻被秘密送至清泉,與兩人原本在重慶臆測的目的地南京天差地別。
 
  個性瀟灑、喜愛喧鬧的少帥,偏居群山一隅,難數歲月悠長,與世隔絕,萬分寂寥。
 
  “山居幽處境,舊雨引心寒。輾轉不得眠,枕上淚難干。”
 
  “客舍臺灣已十霜,憂心日夜憶瀋陽。何日共渡桑田水,痛飲黃龍踐故鄉。”
 
  故居內樹立的一尊蠟像,張學良青衫長袍揮毫賦詩,表白心境,筆墨直抒客居異鄉、身陷幽禁“囹圄”胸臆。
 
  期間,他曾托贈蔣介石手表一枚,示意“時候不早,放歸于我”,誰知,蔣介石回贈魚竿一根,暗喻“旨在釣你,請君好等”。
 
  好在幸有“趙四小姐”相伴扶持,漫漫十馀載清泉幽禁歲月中,這位隔世將帥才漸適平淡,返璞歸真,直至向當地山民討教如何種菜育花,融入當地生活。
 
  回廊墻壁上,掛著眾多黑白照片:張學良讀書,記日記,以清茗、香煙為伴,時而頭戴斗笠、身穿農衣,扛鋤、刨坑、種菜;時而喂雞、逗貓、垂釣;時而來一套舒筋活絡的太極、八段錦,增添“居家”情趣。
 
  逢年過節,宋美齡會托人送來圣誕樹、糖果等禮物,故居的一幅流年光影照片:可見張學良穿裹拖膝棉襖,頭偏一側,神情貫注地收聽宋美齡派人送來的收音機。無可排遣的無聊時日,終如陽光透 般,滲入些許外界音訊。
 
  “來到這里,他學到當地山民的天性:以謙卑寧和的心態生活,面對現實,放下身段,與世無爭,所以在美國夏威夷檀香山過世時,享年101歲。”故居長駐解說員、泰雅族人蔣廣生這樣理解少帥幽禁時光的“得”與“失”。
 
  縱觀這位百歲老人畢生,“自由”對他顯得是何等來去匆匆,命運又是那么的坎坷多舛。
 
  1949年1月,曾一度傳出有“恢復自由”的命令,但實際卻是幽禁生涯未見曙光,自由依舊遙遙無期。故居中的日記手稿,記述著張學良從“渴求”到“落空”產生的巨大心理落差。
 
  回廊墻壁上,也點線勾勒出張學良在臺幽禁輾轉的時間表:1956年,蔣介石命張學良寫作“西安事變反省錄”等,隨著“考察作業”的完成,1957年,張、趙二人奉命離開清泉,至高雄西子灣,開始又一段“新環境”下的幽禁生涯。(完)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