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4

傳承文化血脈 粵冀作家多出佳品

2014-11-11
来源:香港商报

  傳承文化血脈 粵冀作家多出佳品

  【香港商報訊】記者黃裕勇、李苑立、賴小青報道:中央近期舉行文藝工作座談會,提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創作出更多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昨日,廣東省政府秘書長劉曉捷在會見2014「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廣東行」廣州、汕頭行采風團的中國著名作家時表示,希望文學大家們多出作品,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傳統文化傳承意義重大

  由廣東省旅游局主辦,香港商報承辦的2014「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廣東行」廣州、汕頭行活動於11月8日至15日舉行。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月15日在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后,著名作家廣東行格外受到關注。在會見中,劉曉捷對在場的作家們談起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對目前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缺失感到擔憂,認為傳統文化是中國當代人的精神糧食。在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今天,很多社會問題的產生,歸根結底是傳統文化的傳承問題,他對現場的著名作家表示欽佩,并呼吁作家們能寫出更多優秀作品,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做出新的貢獻。

  采風團名家薈萃

  此次著名作家廣東行廣州、汕頭采風團團長由中國作協副主席、湖南省文聯原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山道彎彎》的作家譚談及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主任,茅盾文學獎獲得者,擁有代表作長篇小說、長篇電視連續劇《歷史的天空》的徐貴祥擔任。另外,此次采風團團員也星光熠熠,包括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原遼寧省作協主席、黨組書記,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劉兆林;中國作協全委、著名作家、海軍政治部創作室主任、長篇電視連續劇《喬家大院》編劇朱秀海;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河南省文聯副主席、省作協主席,因代表作長篇小說《羊的門》而享譽文壇,令人震撼,被視作窺探中國政治生活的一面鏡子,并因此成為描寫中國「官場」運作最深刻、最有力度的作家李佩甫;中國作協全委、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長沙文聯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著名漫畫家何立偉;遼寧省作協副主席、遼寧省公安廳專業作家,與歌唱家騰格爾、畫家朝戈一起被稱為中國文藝界「草原三劍客」,已出版散文集《草木山河》等數十部作品,代表作為《譬如朝露》、《羊的樣子》,并且小說、散文、詩歌多次獲全國文學大獎的作家鮑爾吉原野;中外散文詩協會副主席,河南省作協副主席,全國魯迅文學獎二、三、四屆評委的王劍冰;著名散文家、書法家汪惠仁;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原江西省文聯、作協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代表作為《小鎮上的將軍》和《八大山人傳》的「品鑒嶺南」作家采風行顧問陳世旭。

  品鑒嶺南成宣傳粵旅游重要窗口

  「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廣東行」自2010年開始,已成功舉辦四屆,并產生較好的社會效果,初步形成「旅游與文化相結合」的品牌效應,藉助名家的筆觸和感悟,誕生了一篇篇記錄廣東的好文章、好游記,讓不少海內外游客對廣東旅游及廣東風情文化產生了更深刻的體驗和認識。名家作品也成了不少游客了解廣東旅游、感受廣東旅游的重要窗口與渠道。目前「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廣東行」系列文化活動已經成為廣東旅游文化建設一個重要品牌活動,也引起多家主流媒體的關注和報道。如《人民日報》不僅連續報道了品鑒嶺南活動的舉行,還全文刊載了多篇作家們在采風期間所寫的散文和游記。此外,《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廣東行》系列文集的出版發行也讓更多的海內外賓朋了解到名家們筆下的「全新的廣東」。截至目前,品鑒嶺南活動共計邀請到近百位中國著名作家(不含本次活動邀請的作家)一次或多次到廣東采風,這些作家都是活躍在當今中國文壇的知名作家,包括6位中國作協副主席、6位茅盾文學獎獲得者以及20多位魯迅文學獎獲得者。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著名作家莫言也曾受邀作為「2011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廣東行」第二階段活動團長蒞臨廣東,品鑒廣東山水風光,揮毫潑墨以文會友,留下了很多珍貴的照片、墨寶,在粵期間,莫言還曾兩次接受媒體集體采訪,對廣東風土人情、山川文化進行了多方面的精彩點評。2014「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廣東行」活動目前也已舉辦三場采風行,其中9月舉辦了惠州、梅州采風行,10月舉辦了東莞采風行,11月8日開始舉辦廣州、汕頭采風行。本報副總編輯張健文表示,香港商報作為最早開始面向內地發行的華文媒體,對廣東的發展一直保持著密切的關注和思索,廣東的快速發展固然有其政策上的先天優勢,但廣東的風土人情、山川文化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由香港商報聯合廣東省旅游局推動的「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廣東行」系列文化活動就是發軔於這個理念,藉助名家的采風、名家的觀察,帶給我們關於廣東更清晰的印象。

  登廣州塔作家驚豔新地標之美

  新廣州,新地標,世界之巔,一塔傾城,登廣州塔體驗全新廣州城貌。昨日上午采風團的作家們登上廣州塔108層433.2米高空,驚豔於廣州新地標的雄偉和秀麗。作為「羊城新八景」之一,廣州塔肩負著傳承廣州2000多年歷史文化底蘊、傳揚廣州國際化大都市發展軌跡的歷史使命,并在2010年10月1日建成開業后,一躍成為城市新地標,成為最受游客矚目的廣州旅游景區。據悉,廣州塔建築總高度600米,其中主塔體高450米,天線桅杆高150米,具有結構超高、造型奇特、形體复雜,用鋼量最多的特點。它的外框筒由24根鋼柱和46個鋼橢圓環交叉構成,形成鏤空、開放的獨特美體,仿佛在三維空間中扭轉變換。

  作為目前世界上建築物腰身最細(最小處直徑只有30多米),施工難度最大的建築,建設者們克服了前所未有的工程建築難度,把一萬多個傾斜并且大小規格全部不相同的鋼構件,精確安裝成挺拔高聳的建築經典作品,并創造一系列建築上的「世界之最」。廣州塔的「根」深扎在40米的地底,她柔韌的「筋骨」由5萬噸厚鋼板銲接而成,據了解,廣州塔的用鋼量可以修建八個埃菲爾塔。著名作家們乘塔每秒五米的高速升降機直達108層433.2米高空,踏懸空棧道,欣賞廣州中軸線的壯麗美景,紛紛被廣州塔柔美的風格所征服。作家們感叹,廣州塔完全契合了嶺南水鄉的文化氣韻,他們表示,廣州塔的獨特不僅體現在創意上,還很好地結合了審美、材料、結構、人體工程學和使用功能。站在廣州塔前,作家們飽覽廣州城新地標之美。

  賞羊城美景赞千年商都

  9日,「2014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廣東行」在廣州全面啟動,作家一行一早便來到廣州珠江新城參觀花城廣場,隨后又分別參觀了華南植物園、耀華社區和荔枝灣。濃郁的廣州特色,讓首次來參觀的作家頗為激動,也讓曾來過的作家們再次感受到廣州這座老城的新變化。

  南方綠寶石羊城驚豔

  在欣賞完花城廣場的美景后,作家們來到華南植物園。據華南植物園策劃總工蔣厚泉主任介紹,植物園占地5000餘畝,匯集了全球1.3萬多種植物,被譽為是「萬國奇樹博覽會」和「中國南方綠寶石」,園內有亞洲最大的溫室群景區,共收集植物3000餘種。此外,這里還是科研高地,是眾多研究物種的院士們常來之地,如袁隆平的超級水稻最初就是從這里走出去的。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也曾多次視察過植物園。中國作協全委、海軍政治部創作室主任、著名作家朱秀海在參觀完后感叹,自己是第一次來華南植物園,非常驚訝廣州還有這麼一塊「綠寶石」,無論是物種規模還是園區管理,都是國內一張響當當的名片,除了科研基地外,對老百姓而言更是一處難得的休镕科普基地,非常了不起。聽說來了許多著名作家,「園主」蔣厚泉親自擔綱講解,用生動有趣的語言講解諸多植物的特性,令人大開眼界。聽完講解,朱秀海等作家表示,蔣厚泉對這里的每一棵樹、每一株草都如數家珍,不亞於一位植物學家。參觀完之后,朱秀海有感而發特意揮毫題寫了「綠色寶庫」四個大字作為留念。由於時間的關系,匆匆參觀完幾處景點后,不少作家紛紛表示,下次還要帶上家人再來探訪這塊「南方綠寶石」。

  耀華社區展現人文關懷

  在廣州荔灣區逢源街耀華社區,作家們體驗了廣州濃厚的西關特色和社區文化。進入巷陌縱橫的耀華社區內,抬眼便是一幅其樂融融的畫面,老人們或下棋或打牌,兒童們嬉戲打鬧,和諧的影象讓大家迅速被這里濃厚的生活氣息所吸引。據逢源街道辦負責人介紹,該社區現有住戶約6.1萬人,外來人口約2.8萬人,其中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約占13%,老年人口多、困難群眾多是該社區較為突出的特點。為了服務好社區百姓,這里設有鄰里援助站、老年之家、文化室、康齡社區服務中心、智障人士展能中心、殘障人康復中心、穗港青少年服務中心等服務設施。前國家領導人溫家寶、李長春、張德江等曾先后視察過這里,并肯定該社區的各項工作。

  如今耀華社區已是全國文明社區,更是一張反映老廣州生活的生動名片。中國散文詩協會副主席、河南省作協副主席王劍冰參觀完后告訴記者,花城廣場是高樓林立充滿現代感,西關風情社區則是讓人回歸自然的生活圖景。兩者對比,各有一番風味。而且住在現代化區域里的許多人就是從西關走出去的,同時許多現代化的街道也都由西關老街改造而成,兩者互為背景,相互映襯,構成了廣州生動又特別的一面。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主任、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徐貴祥表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和諧完善社區服務的構建也恰恰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廣州的經濟實力,生動實踐了「發展才是硬道理」,這種持之以恆的社區服務,最終會潜移默化地沉澱出一座城市的精神文明。

  荔枝灣畔見證商都歷史

  參觀完耀華社區,作家們又馬不停蹄趕到廣州近年打造的著名景點——荔枝灣。據昌華街黨政辦吳文旭介紹,荔枝灣的歷史可追溯到廣州建城之初2200多年以前,在唐代,這里建有著名的園林名勝「荔園」,南漢時又建有皇家園林「昌華苑」,栽種諸多荔枝樹,南漢的皇室曾在這里舉辦過「紅雲宴」。明清時代,荔枝灣為文人所傳頌,并以「荔灣漁唱」被列為羊城八景之一。然而改革開放后,荔枝灣的水質因污染的原因曾變黑發臭,2009年開始全面改造,2010年10月水質成功變清,荔枝灣涌也迎來新生,現在這里還開發建有梁家祠、文津古玩城、文塔、龍津橋、西關大屋、陳廉伯公館、蔣光鼐故居等眾多景點,每天的游客成千上萬。

  參觀完龍津橋橋頭的西關大屋后,散文雜誌主編、散文家汪惠仁告訴記者,西關大屋的制式,既有相對封閉的私密性,又融入了可看到自然的天井,屋內見天,一步一景,從而讓建築與自然有一個和諧的溝通途徑,這一特點折射出廣州自古在日常生活中就有尊重人性的傳統。荔枝灣以「活的」生活形態存在表明了廣州的傳統生活觀念并沒有在歷史長河中被割裂,在改革開放前沿陣地能有這麼好的特色景觀,是世界認識廣州的一個極好窗口。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