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96

深圳醫改“逆襲”

2014-11-17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卢丽涛
  醫療和教育兩大服務業數量和質量的缺口,是深圳這座擁有千萬人口、GDP總量全國排名第四,又“不差錢”的城市不愿提及的痛。
 
  面對這種現狀,近兩年,這座城市的主政者已經在頻頻發力。2014年,深圳市政府提出了以“三名工程”(名醫、名院、名診所),為深圳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提供支撐,目標是到2020年深圳將投資1000億元建設和發展衛生事業。
 
  其中包括基本建設支持運行費用和事業費用。也將遵循國際化、市場化開放醫療市場,到2020年床位總數增至千人4.1張——目前深圳的千人病床數只有2.75,遠低于北京 、上海 、廣州等一線城市。
 
  在砸錢引進名醫名院的同時,深圳以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下稱“港大深圳醫院”)為代表的公立醫院體制改革也在不斷推進之中。港大深圳醫院院長鄧惠瓊曾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笑稱,醫療體制改革就如“西天取經”,盡管困難重重,但只要堅持目標,總有成功之時。
 
  或正因為如此,梳理深圳醫療服務業的“逆襲”之路更加具有借鑒意義。
 
  六年投千億搞“三名工程”
 
  今年9月22日,深圳市委書記王榮、市長許勤親自帶隊到北京,舉辦“三名工程”合作交流會。現場院士團隊、名校、醫療管理集團負責人云集,深圳以此顯現發展醫療健康服務業的決心。
 
  與之對應的是,深圳這座改革先鋒城市醫療資源的缺乏,尤其三級醫院嚴重缺乏的現實。深圳市衛人委主任蔡立說,目前深圳現有的三甲醫院只有七家,在國內具有比較優勢的醫院和學科急需壯大。目前還缺少腫瘤、口腔等專科醫院,專科體系的發展潛力非常大,社會辦醫盡管占有很大的份額,但是規模大、能力水平有待于提升。
 
  尤其在龍崗區和寶安區等原深圳關外地區,三級醫院尤其缺乏,造成醫療資源分布不均,也無法支撐關外地區醫療需求的高速發展。而原關內地區的醫院又面臨占地面積狹小、資源極度擁擠的現實。
 
  以深圳市婦幼保健院為例,占地面積只有1.1萬平方米,一年卻有1.8萬個嬰兒在該院出生,是全國單一醫院生產嬰兒最多的醫院,產科加床現象非常嚴重。
 
  深圳醫療資源短板使得大量高端醫療消費外流到香港、廣州、上海、北京等地。一位三甲醫院的醫生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深圳并不缺愿意花高價找好醫生、享受高端醫療服務的人群,而只是在深圳范圍內難以找到名醫,享受高質量的服務而已。
 
  也正因為如此,深圳將打造“三名工程”定為2014年十二件民生重點工程之一,并在9月22日,正式拋出了一攬子鼓勵扶持政策,人才安居工程、科技研發資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專項資金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重點向名醫、名科、名院、名診所傾斜。
 
  在此次“三名工程”論壇上,深圳市區公立醫院與23個團隊正式簽約,引入國際、國內頂尖的醫療團隊,其中有10個是世界一流水平的院士團隊。
 
  一位深圳公立醫院院長對本報記者說,如果“三名工程”能夠真正吸引名醫團隊和名診所到深圳,對于提升深圳醫療服務業的質量將具有很大影響,但因為醫療資源聚集和提升并非短期能夠見效,仍需看長期的具體落實過程。
 
  曲折中推進的公立醫院改革
 
  港大深圳醫院是深圳公立醫院改革的試點醫院。這家醫院由深圳市政府投資近40億元、耗時8年建成,2012年7月1日試運營。香港專家和內地醫生組成各科室醫療團隊,運營管理則由香港管理團隊來執行。
 
  開業兩年多來,港大深圳醫院推行了一系列公立醫院的改革路徑。在醫院管理方面,港大深圳醫院率先建立董事會、醫院管理團隊和監事會“三權分立”的法人治理結構,形成現代醫院管理架構。
 
  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港大深圳醫院摒棄傳統公立醫院的編制管理,實行全員聘用制度,首期和第二期合同都是3年,兩個合同期滿后,如果繼續聘用,就會是無限期合同。
 
  同時,港大深圳醫院實行年薪制,并“高薪養廉”,平均薪酬是56萬元,還把禁收紅包的規定寫入員工合同,員工一經投訴,處罰非常嚴格。
 
  在診療模式方面,港大深圳醫院實行全面預約制度,開設國內醫院首個家庭醫學全科門診,確立“先全科、后專科”的診療模式;取消“病人選醫生”制度,實行專家領導下的“團隊式”診療模式;實施“循癥醫療”和規范化診療,嚴格醫療質量管理,杜絕抗生素濫用,降低藥品使用比率。
 
  而對于港大醫院來說,目前最大的問題在于其運營的可持續性。這樣一所硬件豪華,醫療費用比其他醫院更低,醫護人員高薪的醫院,如何來維持其未來的長期運營?
 
  這是一直拷問港大深圳醫院管理層的問題,甚至在今年7月還爆出其年度財務狀況虧損的報道。
 
  鄧惠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坦承,醫院運營承擔了高成本,公益性和高效性之間就存在矛盾,尤其剛開始運營時,肯定會存在矛盾,但我們相信公益性和高效性一定可以并存。
 
  一位醫療界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現在最大的問題仍然還是特需醫療這個發動機如何真正發動起來,董事會需要將定價權下放給港大深圳醫院,否則未來特需醫療無法實現盈利。
 
  鼓勵社會資本辦醫
 
  公立醫院改革另一個重要方面是,能否給醫生更多的自由和尊嚴,但這一改革走得并不順利。
 
  深圳在推進醫生進一步自由多點執業方面一直走在前面,2013年7月,《深圳市醫師多點自由執業實施細則》報送廣東省衛生廳批示。此舉是為了在現行框架下進一步為醫師多點執業排除審批障礙,促進醫師資源流動。
 
  上述有關人士稱,在媒體廣泛報道深圳的改革方案后,國家衛計委有關人士給深圳市政府打來電話稱,在多點執業問題上,國家衛生計生委有整體部署,深圳的多點執業方案“步子邁得太大,要緩一緩”。
 
  一年多之后,當媒體記者在“三名工程”新聞發布會上向深圳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問到多點自由執業實施細則是否獲得批復時,得到的回答是“仍在探討中”。
 
  在深圳大力推動醫療服務業發展過程中,鼓勵社會資本辦三級醫院是一項重要舉措。2013年,深圳出臺了《關于鼓勵社會資本舉辦三級醫院的若干規定》(下稱《若干規定》),在土地、人才、稅收、財政補貼、社保政策等多個方面扶持社會資本高起點辦醫。
 
  這一方案醞釀了兩年終于出臺。在此規定中,深圳專門拿出原關外地區的四塊原定于投資公立醫院的用地,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舉辦三級醫院,同時,對于社會資本舉辦的現有三級以下(不含三級)醫院改建或擴建為三級醫院也適用上述優惠政策。
 
  但事實上,從拿地、建設到正式運營,建成一家三級醫院基本要7~8年時間,如此看來這四家由社會資本舉辦的三級醫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而有可能最先享受《若干規定》的優惠政策的是現有的由社會資本舉辦的三級以下醫院改擴建成三級醫院的項目。
 

  一位民營醫院投資者對本報記者說,資金和項目管理團隊其實都不是最大的問題,而是土地問題,在寸土寸金的深圳,要拿下合適的醫療項目用地并非易事,而這也大大拉長了項目建成的周期。他認為,深圳要真正補齊醫療服務的短板或需要8~10年。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