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中國央行不應全面放松貨幣

2014-11-21
来源:FT中文網

  中國經濟近期數據并不算好。第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到7.3%,創金融危機以來新低,大中城市房地產價格全面下降,而消費物價指數僅上漲1.6%。坊間對央行[微博]全面降息、全面降準的呼聲再度高漲。那么,中國經濟是否進入了加速下行通道,因而需要央行全面放松貨幣政策呢?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從經濟增長的時間序列和內在結構來看,其實都不足以支持全面加速下行和通貨緊縮預期的判斷。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長7.2%,第二季度7.5%,第三季度7.3%,第四季度預期7.2%。筆者認為,這類小幅波動很難顯示有趨勢性的重大改變。同時,第一產業、制造業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有所下降,而第三產業、服務業的貢獻有所上升;經濟結構正在向好的方面轉變。另外,也應該考慮外圍因素,如隨著美國二三季度經濟加速復蘇,中國作為其重要貿易伙伴,出口增長跳升到10.2%,與前期小幅負增長形成鮮明對比。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十月份物價疲軟(CPI微增1.6%而PPI微降2.2%),與國際石油價格暴跌30%有一定的關系。同時,中國(和美國)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和石油消費大國,石油跌價等于給本國經濟無形添加了幾千億的“準財政刺激”或“免費午餐”。這種“非通脹性”的外生刺激作用,很可能會進一步提升對第四季度GDP增長的預期。

  其次,從國際大格局來看,貨幣流動性不僅充裕,未來甚至有可能泛濫。美國10月底終止了第三輪量化寬松(QE3)的繼續購買,但是還持有4萬億美元量化寬松政策的資產購置存量,在其未來緩慢的退出過程中,可以預見仍然對經濟有強大的刺激作用。對比之下,日本央行在美聯儲退出一周之內即推出超級版“量化和質化寬松政策”(QQE),決意把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占GDP比率擴張到70%-80%(英美歐央行在QE頂峰時期這一比率也就20%-30%)。而在同一周內,歐央行宣布向銀行體系注入1萬億歐元流動性,用于購買MBS和coveredbond的“準QE計劃”,而且正在醞釀對各國主權債務進行直接購買的“正版QE計劃”。

  國際流動性過剩、熱錢和短期資本流入過多,曾經是中國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面臨的難題。當時美英等國實施大規模量寬松政策,而中國也推出了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中國央行面臨的政策困境是:一方面需要獨立的基礎貨幣發行,來調整和應對宏觀經濟在金融危機來臨前后的大起大幅的變動;另一方面為了對沖大量外匯盈余,基礎貨幣發行被固定匯率政策所綁架,無法進行靈活調整。近期隨著出口的強勁復蘇和人民幣4月以來的持續升值,加上歐日等國實施的超級QE政策的實施,中國未來可能再次面臨外部流動性過多的問題,央行對于大幅度放松本國貨幣,顯然應該持非常謹慎的態度。

  最后,伴隨經濟增速放緩而出現的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成本高的問題,是否可以通過貨幣的全面放松來解決呢?答案同樣是否定的。

  一方面,銀行間市場隔夜利率可以接近2.5%的低水平,監管機構和市場參與者感到“流動性充裕”;另一方面,小微企業、三農產業、服務業等實體經濟抑或借不到貸款,抑或貸款利率高達10%-15%。這種結構性的流動性錯配問題,不是來源于貨幣數量不足,而是來自現有的金融壓抑,揭示金融改革有待深化。比如非市場化的存款利率限制,促生了信托、財富管理等影子銀行中間環節,增加了貸款最終需求者的利率成本;而傳統的、缺乏競爭的銀行體系,更傾向于把信貸額度配置到國有企業或者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以獲取具有壟斷性的息差收益,以至于很容易忽視經濟中具有創新性但有風險的小微企業。類似結構性的問題,只能通過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才能根本解決,如加速利率市場化以減少融資中間環節、增發民營銀行牌照以擴大銀行業市場競爭、發展互聯網金融來服務傳統信貸不愿覆蓋的經濟主體等等。

  從國際經驗來看,英美兩國的寬松政策比較成功,目前經濟也領先進入較高速的恢復增長階段;對比而言,日本和歐元區的QE實踐并不是很成功,經濟也始終沒有擺脫通貨緊縮陰影。究其根源,在于二者金融危機后面臨的問題不同。英美等國面臨的主要是總需求不足的問題,經濟中的結構性矛盾并不突出;而日本特別是歐元區問題較為復雜,面臨勞動力市場自由化、財政體制改革、以及銀行監管統一等結構性問題的挑戰,不僅僅是總需求不足的問題。當前缺乏深化結構性改革條件下,全面放松貨幣并不能帶來顯著的經濟效果。

  反觀中國,近期經濟的增長趨勢和成分變化,并不支持央行全面降息降準、放松貨幣;而歐日央行進一步擴大量化寬松計劃,又可能造成國際流動性的過剩和對中國貨幣發行的外部制約;同時,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結構性問題必須依靠金融體制改革來解決,從國際經驗看,多發貨幣未必能起顯著效果。

  (來源:FT中文網 注: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作者為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國家金融研究院貨幣政策與金融穩定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