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4

中國式電改的價值譜系

2014-11-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在電改這個深水區呈現出復雜的價值譜系,并不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每一樁電改事項的抉擇,每一波電改的價值取向,都是上下、左右、內外博弈互動的結果,是此時此刻執政決策能力、群體智慧水平的反映,是當下歷史時期世勢變遷政治風云的映射,誰也不是永遠的“右”,“左”也不一定總是對。對于電改這種基礎產業領域的體制改革來說,具體到每一項對策措施,是有客觀規律可循的,是全世界相通的,是沒有絕招秘術的,是可以通過實踐與時間來檢驗的。
 
  與同為改革深水區的鐵路、油氣領域相比,電改不僅透明度高、矛盾尖銳、呼聲高漲、研究深入,而且安全風險、經濟風險最小,完全可以再次成為基礎產業領域深化改革的先行者。
 
  中國電改所涉及的內容駁雜,因此一方面,在堅持市場化大方向的同時,宜以實現階段性成效為主,而另一方面,對于眾多電改事項必須有意識地進行比選,追求實效。
 
  電力市場化改革,是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一股世界性潮流。中國的電力體制改革,是世界性電改潮流的一部分,同時也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不斷改革是一種中國式的發展方式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僅國家層面的管電體制即已歷經11次變革。其中,1978年之前,體制沿革多是圍繞專業管理(電力部)還是綜合管理(能源委、能源部)、水利為主(水利電力部)還是火電為主(電力部)來進行;而1978年之后,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電改順應國內、國際潮流也明確了市場化的基本指向:
 
  ——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電改的基本任務是保障供給、吸引投資,主要是通過多家辦電、政企分開、保障性電價等政策措施來明晰產權。
 
  ——亞洲金融危機之后,中國電改的基本任務轉向提高效率、引進競爭,主要是通過廠網分開、市場監管、激勵性電價等政策措施來提高競爭有效性。
 
  ——而在新的歷史階段,中國電改的基本任務將進一步指向破除壟斷,通過糾正產業制度的失衡,進一步釋放生態承載價值/系統整合價值,塑造新經濟增長點,發揮更大產業價值。例如在公權安排方面,將調度職能與電網企業分離,更好服務于政府;在市場格局方面,拆分電網至經濟規模,形成類似發電的比較競爭格局;在交易分配方面,對稱開放大用戶直購,形成多買、多賣市場格局;在供應保障方面,通過中央、地方錯位專營,建立權責對等的地方保電機制;而在技術創新方面,則可通過破除壟斷、坐實地方,推進新技術新產業多元發展。
 
  由此可見,中國電改歷程的基本特點:
 
  一是雖然歷經了不同階段,但中國電改的市場化大方向始終沒有改變,對于市場形勢的判斷特別是對市場化內涵的認識則在不斷深入;
 
  二是改革已成為常態,不斷深化改革與時俱進已成為一種中國特色的發展方式,這是中國獨特政治優勢的體現,可把更多精力用于“怎么改”而非“為啥改”;
 
  三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突出,電改亦然,當前所面臨的很多問題,僅僅是改革過程中階段性試驗性的東西,既非行業傳統,也非國際通行,絕非不可改變;
 
  四是市場化改革的方向是既定的,但改革方案是暫態的,每一輪次或大或小的電改,具體內容都是可以妥協的,但妄想固化利益格局、謀求千秋萬代同樣是不可能的。
 
  電力市場化改革的內涵與范疇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所進行的偉大實踐,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客觀規律及其普世價值的體現。電力市場化改革,是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電力(能源)領域的重要發展動向,擁有明晰產權、有效競爭等市場經濟的基本內涵。其中明晰產權指:企業、消費者、資產保護等私權制度,政府、行業、社會等不同層面的公權制度,均應同等有效;而有效競爭則指,通過規則保障、結構保障、機制保障等建設,為市場主體的競爭行為提供有效的保障體系。
 
  電力市場化改革的基本內涵,明確了各國電力市場化改革的基本方向,同時也規定了中國電力體制改革的主要范疇:一是價格、準入、國有資產等管電職能方面的改革;二是管電機構在層次、類型、業務范圍等方面的調整;三是橫向治理、縱向治理、公共治理等產業制度的完善。
 
  由此可以發現:一是電力市場化改革的內涵非常豐富,中國電改所涉及的內容更為駁雜,因此一方面,在堅持市場化大方向的同時,宜以實現階段性成效為主,而另一方面,對于眾多電改事項必須有意識地進行比選,追求實效。
 
  二是中國電改的推進還落后很遠、未得要領,“廠網分開”僅僅是市場化改革的外圍動作(縱向切分的方式之一),大多數國家優先處理的調度、交易、輸電等行業公共治理核心問題,至今仍未真正觸及。
 
  以影響較大的2002年電力體制改革為例:
 
  一方面,取得了提高生產效率、提高技術水平、凸顯比較競爭效益等預期目標,獲得了迅速應對預料之外的裝機短缺、消化世界范圍的一次能源漲價、積極履行越來越多的社會責任等超出預期的成果,體現了市場化改革的效益與活力,證明這個基本方向值得堅持。
 
  但與此同時,由于對市場的內涵認識不到位,重企業重組而輕公權建設,國家對于電力的控制與決策能力下降;由于對電力供應總體形勢認識不到位,重引進競爭而輕供應保障,電力供應問題長期未得根治;由于對產業運行機理認識不到位,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反而出現超級壟斷利益集團,人為放大了壟斷的負面效果。
 
  2002年電力體制改革以來,中國電網領域逐漸形成一種超級壟斷的業態:一是行業公共權力的壟斷,既當裁判員,又當一方運動員;二是業務規模的壟斷,企業規模已經超越“規模經濟”的上限;三是業務鏈條的壟斷,即是獨家批發商,又做主要零售商;四是技術創新的壟斷,既是獨家采購商,還是主要供應商;甚至在輿論與學術領域,通過大規模入股財經媒體、投資科研項目,也在抑制與封殺于己不利的新聞信息、學術觀點及改革建議……這種罕見的超級壟斷業態,在此前中國電力發展史上并沒有,在世界電力能源領域也極罕見,完全是2002年電力體制改革中試驗性階段性的負產品。
 
  新歷史時期深化電改的使命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這里既有常被提及的工業化、城市化、國際化等生產關系領域的結構演進因素,同時也不可忽視電氣化、信息化、智能化等生產力領域的技術升級因素,不斷深化的電改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而不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電力供應保障都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推進電力體制改革的終極目標必將指向全面提升電力產業的價值——進一步優化電力產業的基礎保障價值,有意識提高電力產業的生態承載價值,歷史性激發電力產業的系統整合價值。
 
  除了上述經濟價值,目前已經啟動的新一輪電改,還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肩負豐富的歷史使命。
 
  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社會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宏觀經濟增長進入中速階段,依賴重化工業、依賴房地產拉動經濟的老路越走越窄,民生普遍服務以及生態環境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中央、地方關系進入新的博弈階段,央企成批進入世界500強之后這種規模化專業化的發展模式已經顯著效益遞減,壟斷利益集團基礎產業寡頭甚至成為滋生腐敗的淵藪,地方分布式多元化的發展活力、創新能力亟待釋放。而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各種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抬頭,在新能源等面向未來的新技術新產業領域競爭日趨激烈,需要更好的基礎平臺以及相應制度安排。
 
  而通過深化電改,促使電網無歧視開放,完善新技術新產業發展平臺,帶動提高全社會能效,促進結構調整與轉型,在宏觀上無疑有利于搶占產業高點,帶動發展轉型;通過深化電改,實現調度交易獨立,削弱壟斷利益集團的影響力,加強對基礎產業的中央集權,消除腐敗的又一淵藪,在宏觀上無疑有利于抑制壟斷集團,打破產業割據;通過深化電改,構建多買、多賣市場格局,明確地方能源保障與發展的責任與分工,發揮多方的積極性創造性,在宏觀上無疑有利于梳理央地權責,強化國家治理;通過深化電改,重組電網企業,提高資產效率與透明度,從而提高電力保障水平,實現公共設施與服務均等化,在宏觀上無疑有利于保障民生權益,維護基本秩序;等等。
 
  在這樣的背景下及時啟動新一輪電改,將是實現改革紅利的重要探索與示范,在新的歷史階段將有效激發新的發展動力并形成良性互動:
 
  ——新技術新產業發展的動力,電力是發展相關新技術新產業的公共平臺,通過電改打破電網壟斷壁壘、鼓勵創新與多元參與是新技術新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
 
  ——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通過重組電網企業、下放末端非網絡業務,不僅可因地制宜更好滿足各地需求,還可進一步形成比較競爭態勢,發揮地方積極性創造性;
 
  ——打破壟斷解放生產力的動力,目前電網企業集產業公權、市場份額、業務鏈條、科技創新四重壟斷于一身,此超級壟斷業態一旦破解,生產力破繭反彈效益可期;
 
  ——加強中央決策力調控力的動力,通過調度交易獨立,加強對基礎產業鏈中關鍵性公共環節的監管與利用,可強化對于壟斷集團以及地方利益集團的制衡;
 
  ——對基礎產業深化改革的帶動效力,電力、鐵路、油氣改革屬于當前改革的深水區,很多問題帶有普遍性,通過電改的有益探索與示范可在更大范圍內解放生產力。
 
  總之,新一輪電改雖然削弱了壟斷利益集團,但通過強化中央能力、理順地方權責、激發市場活力、塑造新經濟增長點,必將獲得更大的動力與助力。
 
  通過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領域的革命,通過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新一輪電改可望與1980年代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一樣,成為推進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又一關鍵性步驟。
 
  而且與同為改革深水區的鐵路、油氣領域相比,電改不僅透明度高、矛盾尖銳、呼聲高漲、研究深入,而且安全風險、經濟風險、政治風險最小,完全可以再次成為基礎產業領域深化改革的先行者。
 
  中國式電改如何科學決策
 
  中國式的電改具有非常鮮明的特點:第一個特點是常改常新,流水不腐,過于畸形的利益格局不可能長期固化。
 
  第二個特點是頂層決策,高屋建瓴,除了產業層面價值,更不乏政治大局考量。根據張國寶同志向媒體披露,2002年電改決策過程中,最高決策者曾經親自過問,并作出了具體指示。而目前新一輪電改的啟動,同樣是頂層推動的結果:
 
  2012年,電改十周年之際,深化電改呼聲四起,多項課題開展研究,為新一輪電改提供了輿論與技術條件;
 
  2012年7月,李克強同志在新華社有關內參上做出批示,要求對電改問題深入剖析、抓緊論證、統籌考慮、提出建議,對發改委 、電監會 、能源局直接部署了電改課題;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產生新一代領導集體,提出“能源生產與消費革命”等重大思路,為新一輪電改提供了政治與理論條件;
 
  2013年3月,全國“兩會 ”通過國務院機構改組方案,新能源局成立,為新一輪電改提供了組織與機構條件;
 
  2011年11月、2013年5月及9月,劉志軍 、劉鐵男 、蔣潔敏等基礎產業巨頭紛紛落馬,深化改革抑制壟斷與懲治腐敗肅清淵藪形成互動效應,為新一輪電改提供了人事與心理條件;
 
  2014年6月13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習近平同志講話部署了研制電力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的任務,并點到若干敏感問題——例如現行能源體制價格形成不合理,價格調整滯后于市場,客觀上成為屢屢出現的油荒、氣荒、電荒的推手之一;又如,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存在越位,發電量計劃管理、微觀價格和項目審批,不僅制約發展,且易產生腐敗;再如,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存在缺位,電力調度交易、電源項目接入電網等屬于政府職責的事項,仍由電網企業承擔,政企不分等。
 
  另一方面,雖然不乏頂層推動,在重大決策過程中仍要聆聽采集統籌兼顧不同的聲音。
 
  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無疑依然面臨諸多強大的反市場化的力量:一是被改革對象,經過十余年的野蠻生長已經達到壟斷業態的巔峰;二是改革操盤者,2002年廠網分開時十一家電企集團掛牌雖易,但“920”“647”資產處置的繁瑣過程卻長達10年,在缺乏體改委、體改辦等中立機構的情況下,由改革操盤者自己為自己做方案下任務,必然大改不如小改、攻堅不如避難,這是古今中外技術官僚群體與政治領袖永遠的落差;三是“五號文粉絲”,十余年懶進步卻仍貪戀話語權,躬逢盛事贏糧景從不難,與時俱進理性客觀不易……
 
  而與此同時,中國電力行業仍然具備諸多呼應高層改革決策的內在有利條件:一是國有資產比重高,集約化基礎好,對國家政策執行力較強;二是具有很強的安全意識與社會責任意識,改革的風險可控;三是作為基礎產業改革先行者,改革深入人心、輿論強烈支持;四是作為基礎性產業平臺,電改的外部效益可惠及相關產業;五是電改有利于更好保障民生,直接服務于和諧穩定大局。
 
  由此形成一個立體的中國式電改的“價值譜系”,即如果以“市場化”的價值取向為標準,在電改的每一個問題節點上,凡推動明晰產權、引進競爭者歸“左”,凡堅持政企不分、權責不清、維護壟斷利益者歸“右”,而在左右之間進行調和、奉行階段漸進者則為“中”。例如,對于產業公權制度安排,主張調度獨立為左,交易獨立為中,調輸一體為右;對于電網企業經濟規模,主張電網重組為左,維持現狀為中,兼并擴張為右;對于電網環節業務模式,主張專營輸電為左,獨立核算為中,獨買獨賣為右;對于電價形成機制,主張兩頭全放為左,抑制漲價為中,行政審批為右;對于電力交易競爭,主張自由放任為左,保障競合為中,計劃管制為右;對于購電主體塑造,主張輸配分開為左,大戶直購為中,輸配一體為右;對于終端業務模式,主張錯位專營為左,售電放開為中,配售一體為右;對于推進創新開放入網,主張需求主導為左,資本主導為中,渠道主導為右——總之,偏左者往往態度鮮明,追求一步到位;居中者往往左右調和,奉行階段漸進;而右傾者則往往抵御改革,固守既得利益。
 
  偉人云:“除了沙漠,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如前所述,市場化內涵很豐富、電改范疇很駁雜,在每一個不同的問題點上,處于不同利益架構中的人,都可能呈現出左中右等不同態度;電改歷程漫長,階段性問題此起彼伏,每個人所處的位置角度是會變化的,其判斷選擇也必因時而異——根據張國寶同志向媒體披露,2002年電改方案文件出臺之前,也曾遭遇原國家電力公司等強烈反對,而一旦文件出臺則轉而忙于分家卡位展宏圖譜新篇去也。而十二年之后,雖然方案編制過程中一些專家觀點及某些部門意見,與最高決策者精神依然落差顯著,但這并非異事甚至不一定是壞事,只要別假傳上意、堂堂正正表明僅僅代表部門意見或個人觀點即可。
 
  總之,在電改這個深水區呈現出復雜的價值譜系,并不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每一樁電改事項的抉擇,每一波電改的價值取向,都是上下、左右、內外博弈互動的結果,是此時此刻執政決策能力群體智慧水平的反映,是當下歷史時期世勢變遷的映射,誰也不是永遠的“右”,“左”也不一定總是對。對于電改這種基礎產業領域的體制改革來說,具體到每一項對策措施,是有客觀規律可循的,是全世界相通的,是沒有絕招秘術的,是可以通過實踐與時間來檢驗的。
 

  因此一方面,電改需要下定決心、堅定信心、系統設計、頂層推進,需要給壓力、給信號;另一方面,電改需要公眾參與、輿論監督、公開PK、培育智慧,需要更多元、更透明——由此形成中國式電改的第三個特點即充分博弈,公眾參與,通過上下、左右、內外的互動來推進科學決策,從密室逐步走進陽光!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