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6

德國已進入拼媽時代了?

2014-11-25
来源:中國青年報
12年級數學課一個大課堂只有6個人上課。當地學生在學習上下的功夫遠遠不如華人孩子。

  12年級數學課一個大課堂只有6個人上課。當地學生在學習上下的功夫遠遠不如華人孩子。

德國的克裏菲爾德市法布利阿娜姆文理中學

  德國的克裏菲爾德市法布利阿娜姆文理中學

  原題:德國的拼媽時代:骨子滲透出來的奮發圖強

  最近國內媽媽高喊:“進入拼媽時代。”其實,中國媽在哪兒都不可能輕松逍遙,無論在英國美國還是意大利。

  在德國的第一代移民父母分兩類:一類是早期留學生,父母雙方都很優秀的人才,目前經商或做科研,對子女要求甚高;另一類是文化水平不太高的從業人員,父母可能從事餐飲業,勞工類,這類人對子女要求更高,希望能改變命運光宗耀祖。

  總之中國人嘛,都是“day day up”的勤奮人,歐洲這么慵懶灑脫的環境,也改不了骨子裏奮發圖強的血。

  在德國的華人媽媽,從出生到陪著孩子長大,都要不斷地學習。孩子小的時候,媽媽就是半個醫生,一方面要了解德國常備藥的功能,另一方面還要把中醫理論拿來融會貫通,很多媽媽回國都會背一箱子德國藥回去送給親戚朋友,再背一箱子中藥回來家中常備。

  除了養,更重要的就是教。通常從孩子上了幼兒園學說德語開始(一般2歲左右),所有中國家庭就開始教中文了,拼音、識字,最近幾年開始流行國學,背三字經,認繁體字。生怕學了德語,忘了中文,周末下午的中文學校雷打不動,識字寫字的作業也是必定要完成的。這就比德國孩子少玩了半個周末。

  作為一名80後媽媽,我也是中國上世紀90年代典型的精英教育模式的產物, 回憶我的童年,充斥著各種補習班:英語培訓、鋼琴考級、各種遊泳、滑冰等等技能訓練班。家庭教育也是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不吃苦中苦,難為人上人”的主流大方向灌輸。因此當成為兩個兒子的媽以後,我本能地抵制童年的過度教育,希望能給孩子輕松的童年,不要過度消費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然而在德國生活這么多年,發現這似乎並不容易實現。

  因為,每個第一代移民的中國父母心裏都有個夢,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歐洲人一樣熟練掌握多門外語。所以語言方面的要求絕不含糊:德語、英語、中文必須都得是母語水平吧,另外至少還要熟練掌握一兩門外語,比如法語、西班牙語。

  另一方面,琴棋書畫各種技能也不能耽誤。學油畫?必須的!而且最好找法國老師,因為他們的藝術感覺好。各種樂器?也是必須的!鋼琴、小提琴、笛子、架子鼓……至少得會一樣吧!女孩基本都有一段學芭蕾的經曆,鍛煉體型嘛,咱身材沒歐洲人修長,氣質必須出眾!男孩也得參與各種體育課程。由於德國有很多民間球類協會,男孩們又喜歡聚眾玩球,每周訓練必定雷打不動。等孩子再大一點,學的東西更多了,女孩通常要學個騎馬、打個網球,男孩打個高爾夫、考個帆船駕駛證。冬天學滑雪,夏天學釣魚。反正一切歐洲人玩兒的、中國人認為該學的,華人孩子一樣不能落下。

  這其中,媽媽來回接送、陪伴、督促自然是少不了的,辛苦可想而知。不過跟國內媽媽們唯一不同的是,德國很少有各種興趣考級、比賽,相對來說,孩子的興趣還是主導,父母基本還是“只求耕耘,不問收獲”的。

  再大一點,十三四歲,很多家庭都會送孩子去英國、美國等地交換學習一年,沒那么長時間至少也會在假期去英語國家參加夏令營。一方面鍛煉自理能力,一方面強化英語口語,增長閱曆。這當媽的心裏惦記著,嘴上還不能多問,悶頭賺錢吧。

  等孩子大點了,一方面要教中文,另一方面督促德國學校的課程。由於對德國學校教材的不了解,很多課程都無法輔導,比如宗教課,估計沒幾個媽媽能講完整聖經故事,更別說用德語講了;還比如數學課,德國學校的數學體系和中國很不同,要拋棄咱們從小的數學理念,去理解孩子們面對的課本,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比如德文課,裏面很多歇後語、成語、固定用法,那是一般媽媽能搞得定的嗎?因此,很多家庭就需要幫孩子找德文家教了。

  攀比處處存在。

  拋去孩子這方面,作為一家之女主人,各位媽媽們更是不能輸給外國鄰居了,屋裏需要整潔幹淨,指望天天有鍾點工幫你?除非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啦。家裏後花園不能讓鄰居指指點點,要學習各種樹木花朵習性,合理安排院子結構,要讓每個月份都有不同的鮮花見面吧!外加多數中國人很喜歡在院子裏種點經濟作物,秋天還能收獲純天然食品,這也是個額外工作,咱中國人是民以食為天嘛!家裏這一切都需要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說起吃, 中國人走到哪兒都帶著中國胃,德國人晚上一片面包加香腸,一瓶啤酒3分鍾搞定了,中國家庭通常還是自己動手做中餐,洗洗切切炒炒,忙乎一小時算快的,吃完還要擦鍋台上炸鍋蹦出來的油。除此之外,還總是要得瑟地學學烤蛋糕、煎牛排之類的西餐手藝,也算融入當地生活一部分了吧。

  說起生活,在德國的很多中國家庭都希望自己買地蓋房子,打造自己的宮殿。在國內,大家都說:要想一年不消停,就裝修。在德國,要想3年不消停,就買地蓋房!從選地段,到搞設計、監工、裝修、院子規劃。我們總是覺得自己的房子一定要自己多操心,否則被人忽悠了咋辦,很少有甩手放心給建築公司做的。結果發現,隔壁老外鄰居家全權委托建築公司,沒咋操心,也蓋得很不錯。再過10年,等這房子供完了,大多數中國人總是會想再買一套房,或租出去,或給兒女留著。我們的目標就是生命不息,買房不止,奮鬥!奮鬥!中國人總是覺得消遣就是浪費時間。

  最後,婦女要頂半邊天,男女平等是咱從小的信仰吧。孩子一旦獨立起來,大部分媽媽還是要找份事情做的,一方面補貼家用,另一方面也是對自我能力的肯定。但一般都是壓力不大的工作,自然也不是位高權重的職業了,此時此刻,總會感歎:“如果當年沒出國,肯定也在國內混成個處長、經理了。現在那些為官或發財的同學,當年可能還不如自己。再看看自己多年的村姑生活,必然有些感傷。”

  無論怎樣,生活就是生下來,活下去。我們這些媽媽,既然來了德國,從當年過變態的德語關,到拼盡全力拿到身份,自力更生經營家庭,融入社會。這其中的酸甜苦辣也只有經曆過才懂得,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讓我們有了廣闊的見識,身份的自由讓我們有更多生活的選擇。那么,既來之則奮鬥之吧。

  近幾年很多德國人都會說,你們中國人都很厲害,特努力特優秀特有錢。孩子們在學校,也被理所應當的認為什么都要會。問老外們為什么會這樣認為我們呢?他們會說:因為你們是中國人嘛。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