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4

上海停業影院變身藝術展覽中心

2014-11-25
来源:澎湃新聞

  今年年底,東昌電影院這座曾是浦東最繁華的文化藝術中心即將面臨徹底重建,計劃在2016年以電影院加當代藝術展示交易的綜合文化體重新面向公眾。近日,一群藝術家以一場展覽來向記憶中的東昌電影院告別。

  展覽期間,電影院仿佛被當做一個大的裝置。 澎湃新聞記者 賈亞男 圖

  上海棲霞路嶗山路區域,地處濰坊街道,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這里原屬黃浦區,是黃浦江以東最繁華的區域之一,有夜半排隊看電影的長龍、熱鬧的小販、馬路上的展銷會和應有盡有的百貨商店。現在,路口中央的大花壇分割了并不寬闊的街道,舊式的里弄小區鱗次櫛比,沿街小店販賣著各種減價商品,一條馬路之隔的陸家嘴金融區仿佛拔地而起的巨人,靜默地俯視著這片似乎半個多世紀來都未曾改變的土地。

  而嶗山路的150號門口的公交車站前,幾個年近耄耋的老人會在天晴的時候坐在那里曬曬太陽,嘎嘎山湖(編注:滬語,指閑聊),他們背后黃磚灰墻的建筑物,就是曾經赫赫有名的東昌電影院。今年年底,這座浦東曾經的文藝中心即將被重建,計劃在2016年以電影院加當代藝術展示交易的綜合文化體重新面向公眾,目前,一群藝術家正以一場展覽來向記憶中的東昌電影院告別。

  1959年東昌電影院圖。 浦東新區檔案館 供圖

  浦江之東的文化中心

  1954年,當時的黃浦區文化局(浦東陸家嘴地區原屬黃浦區,1993年浦東新區成立時將其收回)選址并主要投資,加上民間資本家資助及民眾小額集資,共投資40萬元建造了東昌電影院,成為黃浦江以東第一家專業電影院。1955年公私合營的東昌電影院股份有限公司發行股票,一股計人民幣五元。早年的資料因為歷史變更和所屬單位的幾經易手已經很難獲得,但“文革”期間,中外電影被全部叫停,東昌電影院也在此期間臨時更名為“前進電影院”。

  短暫的停滯后迎來的是繁榮。1980年代,東昌電影院由中國電影公司和黃浦區文化局籌資大修,將原本的玻璃外墻改為了現今的水泥墻并配以貼面瓷磚,建筑也從一層擴建至了兩層,新增了咖啡茶座和錄像廳以適應當時的大趨勢。硬件上,浦東第一塊寬銀幕就是那時購置的,而沿用至今的放映機也是。

  圍坐在門口的老人提及東昌電影院,就像揭開了的熱鍋。“我1950年代開始就住在對面的小區,看著東昌電影院造起來的。”“以前大家又沒什么別的事情做,就看看電影呀,那時候這里不要太鬧猛哦。” “這塊地方原來有三家電影院,東昌的電影票要2毛5,對面還有家俱樂部電影票1毛5,另外一家7分就夠了,為什么東昌那么貴,因為最好呀。”“每次到國外引進的片子哦,《追捕》啊、《金姬和銀姬的命運》啊,門口就會排長隊,凌晨就去排的。那個時候就有黃牛來。”“瞎三話四,那個時候哪里有黃牛啊,很少的!”……

  現在輕觸屏幕就能購票的年輕人也許很難想象在售票口排隊看排片表購票的場景,也不可能體會電影看到一半寬屏上出現“跑片未到”的心情,對于老一代來說,東昌電影院之于浦東人就如同大光明之于浦西人。記憶也許有細微的偏差,但東昌電影院作為曾經浦江之東最繁華的文化娛樂場所是不爭的事實,在1990年代經營的巔峰期,營業時間從每天清晨四五點持續至第二天早上兩三點,只有兩個小時的打烊時間,又是新一天的光影世界。每天放映七到八場電影,場場爆滿,“不放不行啊,不放大家都要砸門的。”據統計,每年僅錄像放映的收入就超過70萬元,一年電影收入更是過百萬元。

  然而隨著1990年代浦東的開發開放,新的商圈逐漸取代了東昌電影院的地位,東昌電影院的單廳放映模式和膠片放映機已經不能滿足新的需求,隨著影院營業額的逐年下降,不得不做出減少場次的調整,到逐漸只向周邊居民放映公益場。2004年,正式停業。

  老電影院的轉型

  澎湃新聞記者走進現在的東昌電影院,舊式的售票處依然處在大廳最顯眼處,最上排的窗口赫然還印有錄像票、明天票、今天票的字樣,影院的座位表也張貼在窗口上。走進唯一的放映大廳,千人座的空間此時顯得空曠,而無論是水磨石地板、有些發霉的座椅還是有些刻板的“太平門”字樣,無不顯示出歷史的印跡。

  擔當此次改建的是上海浦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華凌磊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東昌電影院就本身的建筑來說并不具有保留紀念的價值,更主要的是單廳影院和舊式放映機都已經落后于時代,但是因為半個世紀的記憶留存,加上這一地段本身很具有競爭力,所以在改建的過程中就要重新恢復文化的使用功能,并同時符合現在市場的需求和趨勢。

  浦東文化傳媒公司在半年前已經有過對老電影院的成功改造,位于張楊路的蘭馨電影院現在的定位是小而美的平價藝文中心,票價親民且活動豐富。而東昌電影院的未來規劃,將在占地5000平方米的空間內融合多廳影院和高端的藝術品交易展示兩大功能,對此,華凌磊表示,高端并不意味著曲高和寡。就地理位置來看,一路之隔的浦東南路上就是上海證券交易所,毗鄰的陸家嘴商業片區聚集了大量金融、航運和商業企業,那里白領人士有高品質的文化消費需求。

  另一方面,基于當地條件和未來趨勢重新判斷后,將既保留作為電影院的存在,又加入新的活力,除了展示藝術品外,與周邊居民的相關親子活動和藝術教育將連接起電影院同當地居民的關系。對于東昌電影院,華凌磊還有更大的期待:希望以此次改建為起點,由陸家嘴街道和管委會出臺一些引導周邊街區業態的政策,通過引進新的合作者或是調整商業定位,來發揮市場主導,從而帶動整個片區的提升,將不失為浦東一次新的探索。

  用藝術的方式來告別和迎接

  11月23日下午3點,150個年輕人端坐在東昌電影院的門口,引得路人圍觀。他們正在進行的是時長一小時的公共藝術行為“今天不說話”,每個人戴上寫有“今天不說話”字樣的口罩,靜默一小時,用這種方式去體驗生命的本初。如同這件作品的創作者楊燁炘一樣,挑高的空間、破敗的殘相、記憶在一磚一座上刻下的痕跡,舊電影院的不平常的景象吸引了眾多藝術家的眼光。自11月23日至11月30日,近四十位藝術家將以影像、裝置、觀念攝影、現場表演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在東昌電影院舉辦名為“未完待續”的展覽,邀請觀眾與他們一起用藝術的方式向老電影院告別。

  策展人之一林薇回憶起藝術家們首次來這里踩點的時候,可稱得上“歡欣雀躍”。“他們都高興得爬到屋頂上去了。”的確,對于當代藝術家來說,像舊工廠、停機坪這樣的寬闊空間會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更重要的是,空間中所承載的時間、記憶和情感。

  林薇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這次展覽的主線定位“消失·重現”,因為這就如同生命的主題,從誕生到死亡。開幕現場,每一位嘉賓都手持一張特制的電影票“憑票入座”,曾經的寬銀幕播放近十位影像藝術家的作品,主題都是關于消失重建,但內容包羅萬象。影像開篇是由藝術家田曉磊特別為東昌電影院所創作的作品《大地》,林薇說,“影像藝術作為當代藝術形式的一種,在大眾中并不普及,我們希望將這種前衛的形式放在傳統的銀幕上,給觀眾以全新的視覺體驗”。除了大銀幕,策展人還收集了十幾臺不同時期的電視機,電影院內的一位工作人員戲稱其為“物態的文化史”,也將在大廳播放影像。

  在放映大廳的中央將豎立起八面鏡子,相對圍成一個圓形,這對藝術家毛唯辛來說,不僅僅是裝置,更是一個小小的舞臺。另一位策展人蘇冰說,“我們并不是將基調定在傷懷的告別,而更像是一場全民狂歡,現場會有肢體表演,會有電子樂團,你可能會扭頭、會舞蹈、會High,我們也不知道會發生什么。”

  電影院仿佛被當作了一個大的裝置,觀眾被邀請進來體驗多元的當代藝術體驗。“曾經電影院是人們唯一外出娛樂的方式,那時的電影院是多功能的、狂歡的,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人們重新體驗那種娛樂多元化,同時也能與當代形式形成對接。就像我們反復商討的展覽英文名,是‘coming soon’,而非‘to be continued’,意義就在于有新的東西正在到來,值得期待!”華凌磊說。

  據悉,東昌電影院將只保留外部墻體,主要進行結構加固、增加承重能力,并對內部空間重新規劃調整,舊的設施也將舍棄。計劃明年春節后正式開工,預計在2015年完成,在2016年重新開放面向大眾,屆時,這里將仍保留“東昌”的舊名,在此之前,不妨先用一場藝術事件來為舊東昌再添一段記憶。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