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7

韓國“善意回帖”運動來華

2014-12-01
来源:新京報

 

  閔丙哲教授
  韓國女歌手U-Nee常以性感造型亮相,2007年1月因不堪網絡攻擊而自殺身亡。
 
  邀你對惡評說“不”

  【對話人物】

  閔丙哲教授
 
  韓國現代英語教育的開山鼻祖,被譽為韓國的“俞敏洪”。同時,他也是韓國外交部網絡公共外交大使、韓國“善意回帖”國民運動本部理事長。
 
  【對話動機】
 
  2007年1月,韓國女歌手U-Nee自殺身亡。媒體稱該歌手生前長期在網絡上遭到網民的無端謾罵攻擊。
 
  這起意外事故讓韓國建國大學教授閔丙哲感到震驚,成為他發起“善意回帖”運動的契機。這場公益運動旨在“改善網絡語言文化,營造美好社會”,如今韓國已有6000余所學校和100多個社會團體參與其中。
 
  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多的網民,達到6.5億人。近日,閔丙哲教授再次來華進行推廣活動,準備明年在中國啟動“善意回帖”運動,并計劃招募一千萬名志愿者。
 
  初衷

  要人們知道惡帖的影響
 
  新京報:你是一個大學教授,為何會發起“善意回帖”運動?
 
  閔丙哲:2007年年初,我在電視上看到一位年輕女歌手因遭受惡評困擾而自殺的新聞后,感到非常震驚。就在那年春季學期的一堂英語課,我給課上的570名學生布置了一個作業,給那些本不應該遭受毫無根據惡評攻擊的人留下鼓勵和善意的回帖,結果,那些遭遇網民惡評攻擊的明星的博客和個人主頁瞬間增加了5700條善意回帖。
 
  這件事情被韓國當地的一家媒體報道,為公眾所知。2007年5月,在多人的幫助下,我們共同創立了“善意回帖”運動。通過向大家講述多名藝人因無法忍受惡意評價的折磨而自殺的事件,向社會告知惡意回帖的危害性。此后,“善意回帖”運動逐步從校內走向社會,并不斷發展壯大。
 
  新京報:那么又為何設立了運動總部?
 
  閔丙哲:政府和政界都認為惡意回帖問題嚴重,但沒有找出好的解決辦法。若法律上禁止惡意回帖,則會被人指責限制憲法上的言論自由。所以我感覺應該由民間團體出面,因而設立了運動總部。
 
  新京報:“善意回帖”運動的初衷是什么?
 
  閔丙哲:打個比方說,這就像在汽車剛開始普及的時候,雖然安全帶會保護生命,但是很少人會主動系上。同理,每個人都要知道發布暴力的語言會有怎么樣的后果,如有人在網絡上被攻擊,他可能會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
 
  我們需要讓人充分認識到惡意回帖的后果,使人們知道這是錯的。比如,在幼兒園,老師會教學生們“紅燈停、綠燈行”。對于網絡善意回帖,我們也需要在學校進行這樣的教育,尤其是號召年輕人去做這樣的宣傳。
 
  影響
 
  十分之一韓國人參加該運動
 
  新京報:這個運動對年輕人有什么樣的影響?
 
  閔丙哲:蔚山教育廳有一個數據,“善意回帖”運動發起之后,韓國蔚山地區的校園暴力事件減少為115起,與去年同時段相比,案發率降低64%。其中小學校園暴力事件減少94%,中學校園暴力事件減少74%,高中校園暴力事件減少33%。
 
  新京報:這些年來“善意回帖”運動在韓國收到了怎樣的效果?
 
  閔丙哲:“善意回帖”運動在韓國獲得了較大的影響,目前,韓國陸海空軍部隊、294位國會議員、6000多所學校、100多個團體都加入了這一活動。截至2013年年末,善意回帖突破500萬人次,參與“善意回帖”活動的人數幾乎達到了韓國人口的十分之一。
 
  新京報:可是我們如何區分“批評”與“惡意回帖”?
 
  閔丙哲:我個人認為網絡需要健康的批判,但是惡意回帖不是批判。惡意回帖大多傳播虛假內容,不尊重對方的人格。 “善意回帖”建立了一個“網絡道德準則”,即“寫出真相”、“尊重他人”。在這個底線之上,大家可以自由表達。“善意回帖”的目的是呼吁大家不要因為看了帖子之后心情不好就失去理性,在網上發表侮辱他人的惡性回帖。
 
  困難

  缺少資助推廣不易
 
  新京報:在這7年的活動推行中,你遇到過哪些困難?
 
  閔丙哲:當然,這是一個非常孤單的活動。首先,“善意回帖”是一個NGO,因為沒有資助,這使得我們很難去訪問很多地方。之前我是在孤軍奮戰,現在一些學校的同事來幫助我。我們需要更多的外界幫助,比如來自政府、網絡企業的幫助。但是最重要的是來自教育部門和學校的幫助。
 
  比如當我第一次去濟州島的一個學校做善意回帖運動的時候,我請求校方能把學生參與參加這個項目的時間算在他們的“社會服務時間”之中。后來校方同意了,這是對我們很大的支持,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然而不是韓國的每一個學校都允許這種做法,因此我們非常需要來自教育部門的幫助。
 
  新京報:很多人在現實生活中禮貌和藹,然后在網上卻很有攻擊性,你認為應該怎么辦?
 
  閔丙哲:這就比如一個好人不一定是一個“好司機”,他上了路后可能開車開得很暴力。因此一旦有人在網上做這樣的事情,我們需要指出這是不對的。批評是可以的,但是不應該使用暴力性語言。而我們在對學生的教育中,也提出大家不要只是看著這些有攻擊性的言語,我們需要一起指出這是不對的。
 
  拓展

  計劃在華招募千萬志愿者
 
  新京報:你認為這個運動有沒有普及性?
 
  閔丙哲:網絡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讓善意傳播到世界各地,我們能通過網絡互相幫助,互相尊重,我覺得社會和諧最重要的是對他人的理解和支持,我認為“善意回帖”運動能通過互聯網傳播到世界各地。
 
  在互聯網上,我曾看到謝淑華女士騎著三輪車帶著93歲高齡的母親環游中國的故事,備受感動。在韓國,有很多人通過網絡,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發表跟帖稱贊和鼓勵這個孝順的女兒。
 
  新京報:你對中國的網絡環境了解多嗎?
 
  閔丙哲:現在中國網絡十分發達,有6.5億人使用互聯網。現在中國的年輕人網絡交流十分活躍,網絡的快速發展能帶動中國經濟的發展。
 
  新京報:是否計劃打算在中國推行“善意回帖”運動?
 
  閔丙哲:近期,我們組建了一個由80名中韓青年網友組成的“中韓青年善意回帖網絡公共外交志愿團”,意圖在學習兩國先進的人物或事件,宣傳兩國的優秀文化。明年初,我們將在中國啟動“善意回帖”運動,期待在中國招募到1000萬名“善意回帖”的志愿者,也希望很多中國的學校會參與進來。
 
  采寫/新京報記者 李丹丹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