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3

國內零配件業未跟上整車發展甚已被"拋棄"

2014-12-11
来源:中国经济网
  《美國汽車新聞》(Automotive News)發布的2013年度全球汽車零部件配套供應商百強,名列第92位的中信戴卡是唯一的中資企業。雖說我國整車制造水平相較大眾、豐田等還有較大差距,但零配件產業發展卻更為滯后。
 
  博世、電裝、大陸等海外汽車零配件產業巨頭在華加速跑馬圈地、大賺特賺之下,更進一步凸顯國內汽車零配件水平相對低下的尷尬。
 
  中國工程院郭孔輝院士直言,汽車強國夢需要以零配件產業為基礎,否則便是空中樓閣,癡人說夢。
 
  但當前難以回避的現實是,不僅合資公司在華不采用,就連同根同源的本土企業也不多理睬,國產零配件配套商較多只是局限于車身鍍鉻條,簡單的內飾配件等層面。
 
  有業內人士指出,雖然有合資企業號稱國產化率高達95%,但其實80%以上的部件都是所在國零部件廠跟著整車到國內做配套的,嚴格意義上講根本不算國產,其采用的純國內供應商很少。
 
  盈利難,利潤逐年下降也成為國內零配件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但歸根結底,根源卻也在自己身上。雖然我國多年前就已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但品質相對外資較差,難獲整車廠青睞,也直接導致零配件業未能充分享有中國汽車發展紅利,更進一步限制其發展。
 
  “與合資主導下的中國汽車工業相映襯的是國內零配件企業艱難的生存環境,更甚是已落得被國內整車廠拋棄的窘境。”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不無感嘆的表示。
 
  對此湖南大學副校長陳收也指出,在基礎外圍件領域,如萬向的轉向節,中信戴卡的輪和基礎產品如航盛電子、東方久樂的導航、倒車雷達,其實水準也并不比國際大廠差。但在車身控制器、制動系統、轉向系統,發動機、自動變速箱等核心技術領域仍與外資存在較大差距。
 
  據此觀國內當前“整、零”關系,也正如原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張小虞所言,已成當前中國汽車業的主要矛盾之一。而汽車零配件產業發展滯后,甚可謂是缺失,也直接掣肘國內汽車產業發展。
 
  光大證券數據顯示,目前全國約有1.3億輛汽車,平均車齡3.23年。預計2015年過保汽車數量約6700萬輛,占汽車保有量的比重為54%。汽車后市場當前產值規模約為6000億-8000億元,預計隨著平均車齡逐漸延長、汽車保有量穩步增長,汽車后市場的產值將突破萬億。
 
  如再算上整車生產制造,整個汽車配套市場空間巨大,這在汽車業增速放緩,日趨飽和的當下,甚至可以說是決定中國汽車業走向的主戰場。
 
  “相對于整車企業可帶動當地GDP,輕易既能獲得政府在土地、財政等方面支持,零配件企業則顯得‘無人理睬’,這絕非健康的發展模式,甚至將危及國內汽車產業做大做強。”汽車報相關負責人坦言,希望政府能加大對汽車配套的扶持力度,不讓如此巨大的蛋糕旁落。
 
  此外,在新能源汽車等領域,也被看做是國內零配件破局的方向之一。
 
  “新能源汽車發展空間超乎想象,而在純電動汽車方面,我國技術能力并不遜色于海外企業,而零配件企業也勢必大有可為。”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開發部主任徐長明指出。
 
  其實當前國內已有包括萬向、均勝電子等企業開始嶄露頭角。
 
  尤其是2012年收購德國普瑞的均勝電子,在空調控制、駕駛員控制、傳感器、電控單元以及自動化等方面吸取了先進技術經驗,已和大眾、奔馳、寶馬、通用和福特等海外巨頭建立了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并確立一級供應商地位。
 
  特別在新能源領域,均勝電子和寶馬公司更是展開深度合作,為其混合動力和最新的i系統電動車提供電池管理系統(獨家),成為國內首家向豪華品牌提供商業級電池管理系統的汽車零部件企業。
 
  “零配件領域將由市場決定資源配制,民營和混合所有制企業有望成為發展主體。”郭孔輝表示。
 
  陳收也認為零配件發展切勿單打獨斗,在技術創新為主導的“新常態”下,要加速與整車廠的產業協作。但同時他也特別強調,當前零配件企業多為中小企業,由于缺乏資金支持,導致技術升級裹足不前,改善零配件企業融資環境也迫在眉睫。
 

  零配件產業如何與整車廠相協調,以實現轉型升級,將是國內汽車產業下階段發展的重要看點。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