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4

美頁巖氣引新田油田回轉:退出中國石油市場

2014-12-15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新田(油田)已經決定退出中國石油市場,去美國投資頁巖油氣項目。”12月12日,光匯石油副總經理張水如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目前已有多家中國公司決定參與競標,以期獲得新田位于中國南海的油田,我們也在其中。”
 
  新田油田,又名紐菲爾德勘探公司,是一家美國石油天然氣勘探與生產的獨立公司,在紐交所上市(NFX),在美國、東南亞和中國等多地都擁有區塊。2006年,該公司在中國成立分公司,獲準在珠江口盆地多個區塊進行勘探開發業務。
 
  “隨著美國頁巖氣產業的不斷推進,新田可能認為他們在本土盈利能力更好,所以他們要求退出珠江口項目。”張水如說。
 
  這不是美國中型石油公司首次宣布退出中國市場,在更早前,美國阿納達科石油公司、阿美拉達赫斯公司等也宣布退出中國的上游產業,轉而投身美國頁巖油氣的開發——“它們在美國領域早就經營多個大型石油和天然氣項目,只不過現在更看好美國幾個未開發項目的前景。”張水如說。
 
  有中國石化[微博]專家向記者分析認為,新田油田等中型美國石油公司往往規模不大,但擁有更多技術人才,較埃克森美孚等大型公司,“在某些技術領域更具備競爭力,而且它們投資決策更加快,收益也更大。美國頁巖氣革命爆發后,一些美國石油退出中國的傳聞不斷,今年新田油田等出售它們的區塊,也就不足為奇了。”
 
  據悉,期望接盤新田油田中國資產的也很多,除了光匯石油外,還有中海油(00883)及復星集團等多家企業。“中海油本就是新田的中國作為方,拿下剩余區塊也是正常;而光匯和復星則極力向上游拓展,因此也可以理解。”上述中國石化專家說。
 
  他指出,“過去美國頁巖氣在美國沒有經濟開采價值,所以包括埃克森美孚、新田等不得不在全球尋找油田;現在美國自己有油田,它們當然會去開發,甚至新田的競爭力要遠大于埃克森美孚等大型公司,因為前者更專業。”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國際油價不斷暴跌,12月12日美國WTI主力合約收報59.95美元/桶,再創新低,這也是2009年7月全球經濟衰退期間以來的最低結算價。
 
  這令光匯石油、中海油及復星集團等不得不認真考慮自己的投入,“我們肯定關注油價大幅波動,并進行更加謹慎的操作。”某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說。
 
  新田油田沒有公布他們對南海相關區塊進行招標的準確時間。張水如則表示,“我們志在必得。”
 
  新田的招標會
 
  公開資料顯示,新田油田成立于1989年,1995年進入中國后,曾勘探開發多個海上項目。2005年和2007年,該公司與中海油簽署了包括17/08、22/15和16/05在內的多份南海珠江口盆地區塊的勘探合同證書。
 
  根據當時的合同,在勘探期內,新田石油公司將承擔100%的勘探費用,一旦有發現后,中海油將有權參與該商業區塊油氣開發最多51%的權益。隨后,新田油田先后勘探發現了05/36和16/05等多個區塊。
 
  然而,2014年新田油田卻決定退出中國項目,賣出其擁有的所有股權,這些資產包括05/36區塊12%的股權、和珠江區域16/05區塊49%的勘探權益。
 
  根據11月光匯石油的公告,05/36目前處于生產階段,而16/05則還處于石油的勘探階段,但16/05區塊已有成果發現,預計于本月開始投產。
 
  “公司預計投標評估過程將于投標結束后馬上進行,成功中標者料可于12月左右與賣方簽訂一份最終的股份買賣協議。”當時光匯石油稱。
 
  張水如則向記者表示:“一旦成功,我們將成為16/05唯一的外方合作者。”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光匯石油收購另一家美國Anadarko在華資產時,其收購價格達10.75億美元(約合83.46億港元),大大高于2013年光匯石油中報顯示的13億元賬面現金,被業內人士稱為“蛇吞象”。
 
  當時Anadarko擁有05/16區塊29%的股權和04/16區塊40%的股權,另外還擁有位于南海的合約地區43/11區塊,但43/11區塊被收購后,即被光匯石油廢棄,也就是說,當時光匯石油收購了04/36和05/36兩個區塊的部分股權就斥資超過80億港元。
 
  此次光匯石油意欲收購的05/36和16/05又將花費幾何?張水如并未回答記者這一問題,但他頗為自信地表示“我們志在必得”。
 
  而參加此次競標的還有中海油、復星集團等,屆時競爭程度如何現在還不得而知。
 
  為什么離開中國
 
  事實上,自2013年以來,新田油田就已開始準備出售其在華資產。2013年4月前后,公司首輪招標行動悄然展開,其稱在第二季開放資料室,提供國際業務信息,并計劃于去年9月底在得克薩斯州進行拍賣。
 
  “后因招標方未達公司目標而放棄了。”上述知情者說,“此次已是公司第二輪招標了。”而新田油田之所以出售在華業務,“只因為美國項目賺得更大。”
 
  此前,高盛集團正為新田油田出謀劃策,建議其出售包括馬來西亞和中國的油氣田股權在內的亞洲資產。從新田油田發送給潛在投資者的郵件中可以看到,2012年其亞洲資產經營收益6.57億美元,但新田油田發言人拒絕透露那次招標的詳細情況。
 
  在美國本土,新田油田生產石油每桶的成本約為30.2美元,而在此次油價暴跌前,國際每桶石油的生產成本卻高達83.3美元。
 
  曾在意大利能源巨頭埃尼公司任職高級副總裁的萊昂納多·毛杰里說,美國具有頁巖油生產的巨大潛力,與美國目前現有的大約1萬口生產井相比,美國最大的頁巖地層能夠鉆取10多萬口頁巖油生產井。毛杰里在一份政策簡報中表示,由于美國國內頁巖油產量大幅增加,在不到5年的時間里,美國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產油國。
 
  美國的相關數據也從側面佐證了上述說法。12月9日,美國能源署(EIA)發布月度能源預測,稱2015年美國原油年度總產量將創1972年來最高,“今年美國原油產量將增至860萬桶/日,明年為932萬桶/日,去年這一數字為744萬桶/日。由于油價下調對產量有影響,因此我們對2015年原油產量932萬桶/日的預計低于此前的942萬桶/日。”
 
  為了美國的頁巖油氣,2012年,新田油田甚至以2.28億美元的價格把其在墨西哥灣的78個海上資產全部出售給W&T海上公司,以便有更多資金開發已投產的頁巖油氣。
 
  對比之下,在中國南海,新田油田得到的少了太多。“在中國,幾乎所有外資石油公司都被要求獨資承擔所有勘探費用,在獲得油氣發現后,中方占有51%股權。當然在沙特、科威特等地,本土企業的比例還要更高,”上述中國石化專家說,“然而新田油田作為本土公司,在美國只需按照規定納稅就可以了。”
 
  即便在國際油價暴跌的情況下,“新田油田的利潤狀況也肯定比在中國好,因為美國的產量太大了。”他說。
 
  據了解,今年來,籌謀去美國發展的美資企業還有多家。它們都是擁有更多技術人才的中型石油企業。比如,知名的有阿納達科石油公司、阿美拉達赫斯公司和新田油田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因為規模適中,反而在決策上更靈活,執行力也更高。
 
  能源咨詢公司PFC就曾表示,在頁巖氣領域,阿納達科公司近幾年在美國陸上的油氣勘探極為成功,曾被譽為頁巖油氣勘探開發的“領跑者”。在這樣的前提下,它需要出售一些邊緣資產資本的項目,以便為自己在美國的新投入儲備資金,因此出售中國資產也就不意外。
 
  此外,“油價走低也是這些公司出售亞洲資產的原因”。有大型跨國石油公司駐華負責人向記者坦言:“中國現有油田,多是一些已經很老或規模很小的油田,這些美國獨立石油公司與其維持這些,不如對現有的資產進行重組變現,集中資金去搞美國頁巖油氣,阿納達科石油公司就是這么考慮的。”
 
  光匯的圖謀
 
  光匯石油本是一家專業從事石油貿易、倉儲多年的下游企業,然而從今年2月收購Anadarko起,該公司在油氣上游領域不斷發力,已成國內前列的民營能源綜合企業。這令很多同行感到詫異。
 
  據了解,光匯石油成立于1990年代,依托在華南地區成品油分銷、零售起家,由于注冊地在香港,最初它并未受到內地媒體的關注。
 
  然而2006年,光匯石油一舉成名,躋身國內五家擁有保稅油經營牌照的企業。當時,中央政府下發的保稅油牌照分別給予中石化長燃有限公司(中石化[微博]與長航合資企業)、中石化舟山公司、中海集團燃油銷售公司(中石化與中海合資成立)、中船集團燃油銷售公司(中石油與中船集團合資企業)和光匯石油五家公司。
 
  前四家都是央企,而光匯石油是唯一的民企。
 
  保稅油是國家按照國際通行慣例,為國際航行的船舶提供的免稅油品供應。保稅油經營企業可直接從國際市場進口燃油,并提供給過境的境外航運公司。它不占國內燃油進口配額,免征進口環節的關稅、消費稅、增值稅,由海關進行單獨的倉儲監管。隨著國內經濟的不斷成長,中國保稅油市場日益龐大,目前已達近百億美元。
 
  其后,光匯董事長薛光林再創神奇,將BP駐新加坡的燃料油經營團隊整個挖到光匯石油,并由其負責保稅油等業務,一度令BP大失顏面。
 
  對于逆市介入上游領域,張水如表示,這是薛光林長期考察后的戰略決策,“我們畢竟是中國人管理的公司,相比美國人有很多他們不具備的優勢,更了解國情”。
 
  目前光匯石油介入的上游項目多是已投產的開發項目,而不是尚未進行勘探的新項目。“對于這個新入行的來說,開采比勘探風險可控。”有光匯石油內部人士向記者表示,“油價的短期波動,并不影響公司的長遠決策。”
 
  但上述中國石化專家顯然更為謹慎。他認為,光匯石油此時進入石油上游領域,存在一定風險。因為至明年,國際油價繼續走低的可能性還是較大,而一旦中標,光匯石油面臨05/36和16/05兩個區塊即將投產的現實,會立即面臨現金方面的壓力。
 
  “2008年下半年國際油價也曾出現暴跌,最低甚至到達33美元/桶,當時就有一家民營油企因資金鏈斷裂,不得不在2009年2月將自己的企業低價買出去了。而事實上,那家企業如果再能堅持3個月,它不但不會破產,反而因油價回升而獲得暴利。”該專家回憶道。
 

  但他同時也認為,美國頁巖氣成本在60-85美元/桶間,國際油價的大幅暴跌,不但令俄羅斯、委內瑞拉、伊朗等傳統產油國難以承受,就是美國,“長期低價也會迫使生產商大幅退出,進而導致美國本輪的經濟復蘇夭折”。因此,“70美元將成為雙方博弈的焦點,最終大家會在一個合適的價格達成平衡”,而“薛光林提前布局,搞不好就會獲得豐厚的回報。”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