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兩地共融 造福民生

2014-12-31
来源:香港商报

       規劃署昨日公布權威統計數據,2013至2014年往來內地與香港兩地的日均人流量高達658100人次,當中逾半為港人。由此側面顯示,兩地共融已達致一個驚人的規模,兩地合作日益密切是無可阻擋的大趨勢,與港人民生、經濟休戚與共。而今年香港最令人關注的,莫過於排斥內地客以至於發生「占中」等變相港獨逆流,這一違背了兩地共融發展規律和民心所向的違法政治活動,以失敗告終是早已注定的。市民應汲取教訓,重視和珍惜兩地共融帶來的種種機遇,勿再被危險分離分子所利用。政府亦應把握兩地合作日益緊密的大趨勢,為兩地交流提供更多便利,促進發展,造福民生。

    
    回歸以來,本港雖歷經風雨,屢受世界經濟跌宕冲擊,仍保持發展繁榮穩定,實難離「一國兩制」帶來兩地共融的獨有重大機遇。因兩地經濟、民生共融,本港占據「大中華經濟圈」的資金、商品交匯重地,金融、貿易、旅游和服務等支柱產業得以保持長期興盛,擁有廣闊發展空間。經濟興盛市民方能安居樂業,保持堪稱完全就業的水平,共享繁榮。而日常生活中,市民得享內地價廉、優質、穩定的食水、電力、天然氣供應,絕大多數鮮活食品均來自內地。往返內地日均人流量高達658100人次,顯示內地游客赴港購物、觀光、游玩,以及港人北上學習、工作、度假,都已成兩地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兩地同城化、一體化已是大趨所勢,潮流浩蕩。
    
    但遺憾的是,由於兩地交流往來多了,也免不了出現矛盾和摩擦,以致屢現排斥內地客風波,因噎廢食;有人甚至提出「驅蝗蟲論」,傷害兩地感情,試圖螳臂擋車阻擋兩地融合交流之勢。更為嚴重的,是發生了違法「占中」這一本質為港獨的逆流,旨在破壞「一國兩制」,冲擊兩地共融基礎,動搖本港穩定繁榮之基石。不難想像,「一國兩制」若動搖,勢破壞兩地密切合作,對本港發展和民生帶來嚴重后果。「占中」雖以失敗告終,其破壞性有目共睹,負面影響仍未消除。這些逆流和破壞效應必然影響和冲擊兩地交流合作,拖延兩地經濟融合一體化的進程,影響香港競爭力,阻礙香港經濟發展和腹地拓展,最終必然損害民生,禍及市民福祉。故此,港人應珍惜兩地合作關系的良好勢頭,充分利用兩地經濟共融發展的大好機遇,共促經濟,造福兩地民眾。而這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要正確落實「一國兩制」和《基本法》,明白兩地共融的重要性,理性客觀對待和解決交流中出現的矛盾,絕不允「驅蝗」、「占中」這些逆流再演。
    
    面對兩地共融大勢,香港應致力鞏固和擴大在大中華經濟圈中的地位,發揮內外交流平台的重要功能,打通關節,為兩地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暢通往來,提供更便利條件。以過關為例,現10大口岸通關能力均未能跟上人流之擴容,且僅皇崗口岸24小時通關,遠未能滿足需要,每逢高峰期各口岸大排長龍司空見慣。延長通關時間、增設窗口、普及電子化通關等,已不容拖延。創造條件促進融合,不僅有利經濟發展,更是造福民生之舉。
    
    香港商報評論員 殷翔
[责任编辑:刘深]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