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優化香港新農業政策

2015-01-20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中小企業總會副主席 劉炳均

  特區政府在2014年12月發出諮詢文件,名為《新農業政策:本港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現代農業已經成為時尚及高科技產業,再不是代表出賣勞力的苦差。發展香港農業,有助香港的經濟多元化,發揚健康素食主義,提高食物質素,穩定食材供應,利用廚餘作肥料及增加中小企生存空間。問題是農業如何在短期內起步而不是蹉跎歲月,任由商機溜走。

  諮詢文件指出,直至2013年,全港有大約4523公頃農地(不包括漁塘),而其中常耕農地只有729公頃,其餘皆是荒廢農地,約占全部農地的84%。同期間,本地的蔬菜、鮮花、生豬及活家禽分別占市場的2%、27%、7%及60%。以就業而言,本港約有4400人從事農耕工作,只是全港勞動人囗的0.11%而已。諮詢文件建議本港建立一個70至80公頃的農業園,集中發展傳統及高科技耕種。這種曠日持久的農業發展政策,不能滿足目前的農業需求,而且會錯失時機,窒礙將來的發展。香港需要一些短期及快速的措施,使香港農業先站穩陣腳,然后才慢慢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農耕產業。

  容許市區工廈種菜

  以有機蔬菜為例,香港約有200多家培植有機蔬菜的商業機構,而只有一半左右獲得認證。有機蔬菜是水耕法及多層耕作,主要是以營養液在多層的棚架上培植蔬菜,多用於售價較貴的沙律菜,既環保又健康。這些有機蔬菜其實可以在市區內的工廠大廈內種植,省卻運輸費,因為用者多是市區內的酒店、高級食肆及食材零售店,但目前不能這樣做,因為這是農業生產而不是工業生產,違反了土地用途的規例。筆者建議特區政府放寬條例,容許有機耕種在工廠大廈內營運,以短期審批及繳交「容忍費」加以規管。至於市區的大廈天台亦可加利用,例如建立露天花圃及溫室栽種,除了增加農作物,亦可净化市區空氣及降低室溫,但相信亦要有法例配合,才可推行。

  引入日資台資

  香港的農產品可以CEPA優惠,免稅出口到內地,擴大貿易收入。如有品牌,更有銷路保證。但品牌發展需時及花費大量金錢,實在不容易在短期內促成。筆者認為香港可以透過投資推廣署,吸引日本有品牌的農業生產商,在香港獨資或與港資合作生產優質水產及農產品,供應本地及內地市場。除了農作物,香港可以養殖和牛,而養牛又較養豬及活家禽環保。日本在農業科技上有一定的口碑,過往是不會輕易到外地投產的,但因2011年3月11日遇上巨大海嘯,引起福島第一核電廠核輻射泄漏,造成歷久不滅的環境污染。這個核漏事故一直令日本生產的農產品有品質上的陰影,如果日本的業界願意來港生產,則港日經濟就可以雙贏。可惜特區政府從來沒在這方面推廣,令機會錯失。筆者認為如果香港農業要在短期內有成效,這是一條可行的捷徑。

  除了食用農作物外,花卉其實也是一個龐大的市場。諮詢文件指出,至2013年,本港約有270個花卉農場及苗圃,約占農地137公頃。至於品種,有全年種植的蘭花。另外,冬季種芍藥、菊花,夏天有薑花、蓮花及向日葵,桃花則為農历新年種植。但在芸芸花卉中,蘭花是特別名貴而較難培植的。本會曾於2013年12月組團前赴台灣,考察當地蘭花產業,眼界大開。台灣的蘭花園圃,很具規模。台南設立了「台灣蘭花生物科技園」,開發新品種,推廣蘭花文化,鞏固其蘭花王國地位。香港可以鼓勵台灣業界來港培植蘭花,供應本銷及內地市場。

  設立基金

  諮詢文件建議成立「農業持續發展基金」(基金),令農業成為香港一個持續性產業。筆者有以下建議:

  一、農業發展有賴科研人才,而香港在人力資源方面非常缺乏。基金除支持學術機構培養人才,亦要引進及資助農業人才留港工作。

  二、蔬果對人體有益健康,基金可大力宣傳素食的重要性及推廣素食食譜。

  三、基金應資助中小企發展農業,在土地、科技、器材等方面提供一次性撥款或低息貸款,鼓勵年輕人及創業者踏上青雲路。尤其是年輕一代,他們經常埋怨香港出路狹窄,收入有限,以至置業無望。

  四、農業的副產品及加工產品非常有經濟價值,例如果汁、乾果及脫水蔬菜。基金要資助專項研究及發展。

  五、基金的管理委員會,除有業界代表外,應有中小企業代表,表達他們的訴求。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