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走出否決模式 走向解決方式

2015-01-26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是個多元化社會,在持續發展的過程中,不同持份者對不同的社會議題均有一致或不同的見解,難免出現一些爭議,這是很正常的事,亦體現了香港的包容文化。一方面,這有利於政府廣泛聽取民意,制訂和推行政策時更為周密精準,緊貼社會需求﹔但另一方面,我們更多的是看到當下的香港一盤散沙,難聚共識,政府動輒得咎,管治維艱,發展計劃動輒擱置延宕,在經濟、民生和政改上都窒礙難行,心有餘而力不足,讓有識者感歎香港「卡住了」。香港的出路在哪裏﹖答案絕對不是不要多元化,而是要在維護多元化的基礎上,700萬港人應走出否決模式,走向解決方式,放下無謂的爭拗,求同存異,包容共濟,在維護自身權益同時,要以顧及社會整體利益,以大局為重,才能助推香港向前發展。

  財爺曾俊華昨在網誌撰文,以產業多元化爭議引申香港不停争拗之弊,強調「不同的意見、甚至互相批評,有時的確可以幫助大家對事情有更清楚的了解,減少彼此的盲點,有助最終達成共識或妥協。但沒完沒了的批評和反批評,只會令社會裹足不前,只有共識才能令大家攜手邁步向前。有建設性的批評,是手段,不是目標。」一針見血地點明了香港發展面臨的困境。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社會泛政治化,混淆了「目標」和「手段」,只剩為批評而批評,為反對而反對,一些人士「鬥」字上腦,什麼經濟民生問題,都可以往政治方向上扯,都可以拿來作文章鬥上一番,更有極端激進分子,為逞一時之快而「攬住一起死」,令香港不得不嘗內耗不止的苦果。

  從不久前才失敗退場的違法「佔中」,到立法會無聊透頂的拉布鬧劇,反對派鼓吹的「不合作運動」,以及杯葛對抗新一輪的政改諮詢,就是典型的不以解決問題為目標,反以「否決」來阻住進步發展,甚至不惜鬧到你死我活地步的體現。以政改來說,本來只要依照基本法和人大常委會8.31決定的框架,實現2017年一人一票選特首其實只是一步之遙,但在泛民揚言杯葛和反對的陰霾下,普選卻變得遙不可及。泛民寧願搖頭「Say No」,以種種「不合作運動」堵上普選大門,也不肯動腦為民主進程尋覓可走的出路﹔違法「佔中」以犧牲經濟民生、傷害社會為要脅手段,以暴力非法的方式強推違法政改主張,更是零和思維。再如「七傷拳」式的立法會拉布,令政府要落實各種惠民措施,往往事倍功半。其他諸如社會希望增加房屋供應又反對政府提出的各種拓地方式,各類發展大計如新界東北發展、大嶼山開發無不遭受反對和狙擊等等,都證明在多元格局下,香港若走不出凡事否決的模式,前行之路必定困難重重。

  有人或許對香港經濟發展失衡失速擔憂,對民生改善不足而多有抱怨,對2017年能否如期實現普選感到焦慮,惟批評者多,願意捐棄成見為港多盡心力者少,願意共同討論具體可行的措施和方案,形成較為一致的聲音,配合政府施政者少,長此下去,最終損害的是市民自身利益。希望全社會能多些解決問題的態度,少些無端的為反而反,共同推動香港向前行。

  香港商報評論員 周武輝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