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8

上海“廢墟涂鴉”一夜被鏟除

2015-01-26
来源:中國廣播網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涂鴉是什么?通俗一點:就是一種涂寫藝術,它經常出現在一些公共建筑的墻上、公園的石頭上,它們主題多樣,色彩強烈,圖形夸張,個性張揚,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涂鴉,很多人都會選擇“不羈”。

  近日,在上海康定路600弄,一處正施工的拆遷工地就被留下了諸多涂鴉作品,兩位中法藝術家,通過描繪本土化人物形象,走紅網絡。然而,精美涂鴉一夜之間又遭鏟除。官方說是出于安全,學者卻建議多些包容。

涂鴉藝術是去是留?

  上海康定路600弄,拆遷廢墟上,一個女孩在“拆”字包圍下,試圖鉆進一個樹洞避難。據了解,這個地方拆遷數年,仍然有居民沒有搬遷。藝術家的生花妙筆,讓拆字下的憂傷,娓娓道來。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戴建國這幾天一直在關注這個新聞。

  戴建國:他勾起了很多上海市民的懷舊情懷,我們失去的記憶,城市記憶。城市需要有記憶,要有歷史,他是文化積淀的東西。這個地方要拆遷了,突然有藝術家用藝術的手段,把往事度勾勒起來,大家就覺得比較溫馨,想去看看。

  而這一副副溫馨的畫面,已遭鏟除,并即將成為回憶。靜安區相關負責人解釋到,康定路600弄動遷基地尚在拆除中,出于安全考慮,不建議前往現場圍觀廢墟涂鴉。不少上海市民覺得可惜。

  市民程小姐:涂鴉文化,在不妨礙整個社會美觀的情況下,做一下涂鴉也ok了。(涂鴉)你可以讓整個城市看起來更生動、活潑,而不是死板板的鋼筋水泥大樓。其實,這個小墻壁能有多危險?可以評估一下危險,從危險的角度當然要拆,但是也可做(部分)保留。

  也有市民對政府的做法表示理解:

  市民:涂鴉在我們身邊也蠻多的,但是在拆遷的墻上,還是存在危險。如果說小孩想走進去看,就會發生一些危險。

  戴建國在國外許多地方也看到這樣的涂鴉藝術,政府并沒有過多的干預。他認為上海是國際化大都市,應該有這樣的包容精神。

  戴建國:政府可以增派一些工作人員。拆遷基地做一些引導。不要靠近危房,離開一定距離,大家可以看,可以拍照。這件事,提醒我們,像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應該允許藝術家有一個涂鴉的場所,有一個指定的區域,讓藝術節通過涂鴉的方式,讓他們展才華,保留市民的回憶。

  “涂鴉”到底是破壞社會環境的犯罪行為,還是藝術作品,成了大家爭論的焦點。我國《城市市容和衛生管理條例》第十七條規定: 一切單位和個人,都不得在城市建筑物、設施以及樹木上涂寫、刻畫。單位和個人在城市建筑物、設施上張掛、張貼宣傳品等,須經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批準。

  在世界范圍內,涂鴉文化源遠流長卻同樣備受爭議。據統計,在涂鴉文化盛行的美國紐約市和波特蘭市,政府部門每年至少花掉200萬美元清理涂鴉。而早在2003年,英國通過一項“反社會行為法案”專門對付涂鴉。此外,法國馬賽市政府在一些建筑物上還使用了抗涂鴉制劑,令多數涂料無法在墻面上留下痕跡。

  盡管涂鴉文化一路走來,獲得的鮮花甚少,但不可否認地是,涂鴉正逐漸成為藝術,逐漸走向商業化。互聯網上有多達2.5萬個相關網站,遍布世界各地。有的涂鴉藝術家,甚至有機會以上萬美元的價格出售自己的涂鴉作品。

  面對涂鴉這個先鋒藝術,我們有著太多的好奇。其中,問的最多的就是:為什么一定要畫在墻上?對于這個問題,資深涂鴉玩家李垌表示,夢想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李垌:涂鴉他不同于其他的藝術形式,雖然說都是繪畫的,之所以會在城市的街道的墻面說或者是一些地鐵中心中轉站的位置,我們是想把這些藝術給更多的人更直觀的看到,因為打本心來說,我認為是這樣,當代藝術它本身繪畫者或者雕刻者,平時已經慢慢的不被人們那么所接受,因為對這種形式的藝術已經不怎么上心了,無論你多么的優秀,可能你始終沒有出頭之日。就會有一部分人,像我這樣,大家開始特別希望得到公眾的認可,我們就會采取一些稍微有些極端的方式,我們脫離畫布,我們完全是要在公眾所能看見的任何的地方進行創作。

  李垌也說,對于涂鴉藝術,也不能一味的把它形容為叛逆,很多人的涂鴉不僅不叛逆,甚至還有些文藝范兒。簡單地說就是:只要給我一塊兒墻,我就能帶你思考,帶你飛。

  李垌:在一開始,都會(反對涂鴉),并不是說只有我們中國是這樣。在北美,一開始尤其是在美國的這樣涂鴉的發源地,波士頓、紐約、芝加哥都有明確的法律是禁止,但是這些涂鴉的文化并沒有受到限制,反而更大規模的爆發了。就是我覺得這是當代藝術的一種必然的體現,就是說畫布已經不能滿足藝術這個載體的發揮,它一定會在更多的形式上,我覺得這是一種必然的聯系吧。北京,上海,我們的中國元素現在在涂鴉當中已經融入的很多了,我希望在地鐵的車箱上,在很多公共的大家視線集中的地方,我們做一個自己城市的符號,我覺得我作為這個城市的公民來說是感到很驕傲的。我相信也會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認可,這肯定會有一個過程,但是我相信這個趨勢一定是這樣。 (記者周洪) 

[责任编辑:陈明汉]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