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湖南民眾施壓市長:沒有高鐵就下課

2015-01-27
来源:新華網

  “沒有高鐵,城鎮就是散落的珍珠;通了高鐵,城鎮就是項鏈上的珍珠。”

  今天,在中國廣袤大地,高鐵的開通,不僅意味著人們出行方式的變革,更被沿線一些地區看做發展命運的轉變。

  也正因為如此,圍繞高鐵走線、設站而展開的“爭路運動”在一些地方不時發生。新華社記者深入各地采訪,探究“爭路運動”背后的地方“高鐵政治經濟學”。

  爭路花樣百出

  要致富,先修路。自古以來,因為交通條件的改變,不少地方歷經繁榮和沉淪的變遷……

  當一條高鐵規劃修建后,高鐵線路怎么走,站點設在哪,成為很多地方關注與爭奪的焦點。

  官民齊上,內外聯動,花樣頻出,爭路運動在一些地方蔓延......

  花樣一:四處公關,廣拜菩薩

  高鐵走線設站,往往要進行規劃設計、行政決策,各地政府往往利用一切機會向上級部門或規劃設計單位爭取支持,要么打“悲情牌”,要么打“優勢牌”……

  一些地方廣泛調動各種人脈資源,拜會知名鄉友,奔走斡旋,推動調整高鐵規劃。

  報道顯示,中部地區一位市委書記利用在京參加全國兩會的機會,帶領市相關部門及縣區負責人,拜訪國家發改委等,請求調整鄭渝高鐵規劃,將這個市納入路經站點建設。

  花樣二:群眾施壓,官員“拼命”

  滬昆高速鐵路東起上海,途徑浙江、江西、湖南,西至云南昆明,是一條正在建設中的高鐵干線,連接華東、華中和西南地區。

  湖南邵陽地處湘中,歷史上,湘黔、枝柳鐵路均繞邵陽而過,交通區位條件急劇變差,成為湖南發展相對滯后地區之一。

  滬昆高鐵規劃制定時,湖南省邵陽市爭取在市區設站,但在和相鄰的婁底市的競爭中處在了下風,于是出現了許多現象:十萬邵陽群眾高喊“爭不到高鐵,書記、市長下課”;小孩住院不去照顧,自己生病顧不上就醫,過家門而不入……不少政府官員“舍身拼命”。

  “那時市委常委會議天天開,我們每次都列席聽取,會議到晚上十一、十二點散會,我們再通宵達旦繼續撰寫文件、整編資料。”邵陽一位曾參與“爭路運動”的官員回憶說。

  花樣三:近鄰反目,唇槍舌戰

  為讓高鐵“落戶”,“輿論戰”往往在相鄰縣市間激烈展開。

  某地民間改編“變身蠟燭燃燒自己,只為高鐵你”的歌曲,將貼著標語的宣傳車開進田間地頭;相鄰市縣在外地工作的同胞,則拉起橫幅聲援家鄉“爭奪高鐵”,部門官網連連發文,闡述鐵路從當地經過的自身優勢和政策依據。

  記者調查發現,從過去“被高鐵”到現在“搶高鐵”,許多地方都充分意識到高鐵對區域經濟社會的巨大拉動作用,特別是一些老少邊窮地區,更是將高鐵視為改變命運的重大機遇。

  對湖南婁底而言,高鐵過境的“經濟賬”顯而易見。婁底市發改委官員曾丹說,滬昆高鐵在婁底設有兩站,其中婁底南站位于距市中心僅約7公里,距婁懷高速入口僅3公里。這形成了一個“高鐵+高速”的快速交通網絡,大量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將向高鐵南站附近匯集,快速帶動婁底城市南部的發展,推動形成新的區域中心。

  交通“窮縣”,是很多爭高鐵的地方較為普遍使用的“悲情牌”。一個地方說,作為人口大縣,因為沒通鐵路在交通上被邊緣化,不僅給百姓出行造成不便,還阻礙了當地經濟發展。當地人的一句宣傳語寫道:修高鐵對交通發達地區是錦上添花,但對交通“窮縣”則是雪中送炭。

  各地發動的爭路運動,還從“眼下打到了未來”。記者發現,在西部高速鐵路通道(包海高鐵)仍在規劃中的當下,網上就出現了大量請愿帖,希望包海高鐵在湖南的懷化、邵陽、益陽以及廣東的茂名等地設站。

  有觀察人士指出,高鐵“爭奪戰”背后,也有地方官員以此作為形象工程的考量。“爭路”成功,主政者對上對下均有交代,可謂良好的“政治遺產”;一旦失敗則會遭來“千古罵名”。

  情感應讓位于科學

  隨著高鐵“爭路運動”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弊端逐漸凸顯,在一些地方和領域,甚至成為發展高鐵的“負資產”。

  高鐵線路的走向,本該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密切相關。記者在中部兩省間乘坐高鐵,就遇上過一件鬧心事。本來買了去中部一個地級市“某某北”的車票,但上車后從鄰座小伙子口中才聽說“某某北”站并非在該市市區,而是該市所轄的一個縣。一旦在“某某北”站下車,到這個地級市城區還得再花一兩個小時乘車跑100多公里。

  同車的當地人說,這種情況是因為當初車站選址時,縣里的“人脈”強過市里。如此設站,多年來不知導致多少不明就里的外地乘客耽誤時間,多花了冤枉錢。

  業內專家認為,“爭路運動”凸顯了高鐵建設亟待遵循科學合理原則的重要性,尊重高鐵設計自身的邏輯,不能因為哪里爭了就要考慮,哪里不爭就不管,而應從最大限度發揮高鐵線路拉動效應的角度出發。

  一是走線設站要有科學的分析和選擇,尋求最佳平衡點。秦進認為,應做到現實需要與長遠規劃相結合、自然地理與經濟版圖相結合、惠及民生與服務國家戰略兼顧。不能由“外行”、“社會活動家”說了算,更不能“拍腦袋”決定。

  二是公開征集意見,尊重主流民意,確保公平公正。有群眾表示,高鐵屬于公共資源,沿線站點選址不能疏忽公眾的感受,應盡量少打“利益牌”多打“民生牌”,以公平公正化解高鐵之爭的矛盾。

  此外,還有專家強調,我國應建立一套“依法修路”的體制,要用制度和執行力來擠壓人為因素、權力尋租的空間。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