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4

在当下,画肖像有哪些可能?

2015-01-29
来源:南方都市报

近日,“写像秘诀”展览在广州33艺术中心开幕。展览由胡震策展,展出包括韩建宇、汪凌、葛辉等9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的作品围绕“写像”展开,呈现了包括素描、油画和装置艺术等多种艺术形态。

“在过去,肖像画的主要功能是‘存形’,但随着摄影的发明,特别是数码复制技术的出现,让我们不得不对肖像绘画存在的意义进行再思考。”胡震说。

破坏的“像”VS创造的“像”

展览开幕后的研讨会上,胡震提出的问题在继续发酵。艺术评论家胡斌在会上提出,“中国近30年或近40年的肖像表达方式,已经同古代很不相同了。现在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有两个问题:首先是在一个单向语境下,肖像画的位置和意义在哪里,现在很多(艺术家)画肖像,仍然处于一个历史脉络之中,没有找到我们当下的立足点;其次,中国传统的对肖像的表述如何在当下激活,成为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代艺术,提供新的视角和能量,是我们现在迫切需要讨论的。”

“过去我们经常觉得,肖像画好不好,就在于作者有没有能够精准再现或者说对真实刻画被画着的内心。但这种东西已经过去了。”胡斌提到参加本次画展的艺术家苏迎春的作品,在他的木刻作品中,具体的“像”已经完全被破坏。

立足当下VS接续传统

对于胡斌提出的问题,参加本次展览的艺术家汪凌也给出了回应。汪凌的作品是两组人像油画,即《临界系列》和《小确幸》系列,在她的作品中,每个人的眼中都含着泪水,画面异常冷静。

汪凌并不赞同胡斌所说的肖像绘画需要重新寻找当下的立足点这种说法,“人像是历代被人画得最多的东西,很容易被淹没。但也正因为此,完全没有必要刻意回避,只要是建立在现有知识体系和人文精神上,这种表达就是在当下语境中的。”汪凌说,自己从2000年开始创作“新青年系列”,她试图把自己当做一台“肉体相机”。不过近两年,汪凌开始有所变化,“因为时代不断推进,数字媒体已经成为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部分。机器感官和人高程度融合所带来的人类精神的缺失。”所以她开始创作“临界系列”,探讨的正是这种特殊的精神状态。

[责任编辑:宋斯琪]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