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19

鞍山探索館緬懷礦村崢嶸歲月

2015-01-29
来源:香港商報

  恩光堂禮拜堂及信義學校活化后重現光彩。

  【香港商報網訊】曾是工業重地的馬鞍山礦場,周邊一帶的礦村曾住有上萬名礦工及家眷,但自礦場於70年代中結束,人口減少,村落失修,失去活力。但曾在礦村提供志願服務的基督教香港信義會,透過活化當地的恩光堂建築群,成立「鞍山探索館」這輻射點,計劃展開探索工業、宗教、鄉村及自然四方面遺產的服務,以保存香港這段礦業歷史及其背後人物風貌。首期活化工程已完成,3月起將舉辦公眾導賞團,讓大眾時光倒流五十年,探索昔日工業及鄉村遺產。 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梁美儀

  1950成立的恩光堂,初時在馬鞍橋的小木屋聚會,到1952年才在現址即馬鞍山村山頂35號建立。它的出現是服務生活艱苦的礦工,1951年信義小學創立,除了傳福音,辦教育,也提供救濟、醫療義診服務,在生活各個層面上與礦工息息相關。但自礦場結束,人口減少,入學人數不足,學校隨之停辦,轉作靜修中心及恩青營舍,2003年更因有山泥傾瀉,恩光堂要全面關閉,逐漸荒廢。

  修葺好禮拜堂學校宿舍

  信義會在恩光堂荒廢年代,也曾想過要維修,惟能力未逮。但憑著「活化礦山歲月、承傳堅毅精神」的信念,在會內社會服務部、教會同工及區議會的力量凝聚下,終在2013年開始規劃活化計劃,去年下半年展開工程,年底完成首期工程,修葺好禮拜堂、信義學校、宿舍,並將牧師辦公室變成展廳。全新的恩青營名為鞍山探索館,服務人員有5位,他們會按工作需要而駐場。探索館早前舉行開幕儀式,逾百名教會同工、社區友好、信義學校老師及舊生等到來,場面熱鬧又溫馨。

  信義會表示,首期工程用了390萬元,第二期預計要用700萬元,為營內另外兩座建築物(昔日女教士宿舍及幼稚園)的活化工程、所有建築物的屋頂維修及整體美化工作,計劃申請坊間的活化保育基金。此外,恩光堂、240礦洞遺址及選礦廠遺址等,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考慮列入三級歷史評級,惟尚未有任何公布。

  3月起有導賞團每位80元

  另外,公眾欲了解礦場及礦村昔日情況,可在3月起參加公眾導賞團,每人收費80元。而記者率先跟隨鞍山探索館的導賞員,品嘗礦工那些年愛吃的美食,踏著礦工昔日的足籎,穿山過村尋覓礦洞遺址,並從遊戲中了解香港的高質素磁鐵礦。

  副翼室有礦場全境壁畫

  鞍山探索之旅由恩光堂開始,導賞員解說,恩光堂曾是凝聚馬鞍山居民的地方,由高空望下呈十字形,後來做禮拜的人越來越多,便在恩光堂旁邊加建副翼室。副翼室原來的白牆已脫落,為讓參觀者更深刻認識礦場,所以,有部分用礦石造牆。副翼室內畫了礦場的全境壁畫,介紹礦場的高度及工序情況,令參觀者更易明白。例如由最高礦井240挖出鐵礦後,利用愷井由上而下運到最低層礦井110,再運去碼頭。在副翼室我們品嘗了礦工昔日常吃的腐乳饅頭、片糖蒸包、客家茶果等甜度極濃,為補充體力的「美食」,可想而知他們體力消耗之大。

  來到活化後的信義學校,部分已活化成退修宿舍,課室掛上昔日老師和學生上課及活動的照片。當時是採取「複式教學」,即兩個年級合成一班上課。有些學生還會孭著小的、拖著大的弟妹返學,因家中沒有看管,生活就是如此艱苦。學校旁的空地是開陸運會的地方,原來學生最喜歡玩的是跳麻包袋。

  拾級而下昔日礦業展覽廳

  從恩光堂拾級而下是介紹鞍山昔日礦業發展的石屋展覽廳,展廳六十年代之前是—間木屋,是幼稚園學生的課室,後來改建為牧師的辦公室。

  走出恩光堂的建築群,沿著小路下山,導賞員指□其中一間屋的外牆說,這牆明顯留下一對大窗的痕籎,後來才被封了。原來小路兩旁在五、六十年代時擺滿攤檔和開設許多商店,大窗就是店員與顧客交易的地方。這段路就是見證馬鞍山村民生活的天光墟。

  走過工棚便到達240礦洞

  離開天光墟,經過1964年建成的平安橋,來到昔日單身礦工的工棚「宿舍」,已婚的礦工則不住工棚,而是在山上建屋。

  沿著大路,欣賞兩旁參天的樹木,導賞員卻說六十年代這裏是斜坡,擠滿泥屋,高峰期住著過萬人。不久我們抄上一條小徑,原來這就是礦工昔日走往礦洞的山路。穿過環抱青俧的峽谷,難以想像昔日這裏是寸土不生的礦山,走過差點被樹木橫枝掩蓋的風機房、荒廢的礦警室,終於來到240礦洞,爬上大石窺看封閉的礦口。

  可一試磁石鐵沙尋鐵礦石

  導賞員教我們用磁石吸鐵沙及挑選地上高質素的鐵礦石,在放大鏡下礦石閃閃生光,各人爭相用手機拍下珍貴的一刻,為本土曾擁有這大型工業而驕傲。臨走時,導賞員叮囑我們,不要拿走礦石,因每個市民都有責任保護歷史遺籎。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