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國務院拋出產業輸出大計劃:裝備走出去一石三鳥

2015-01-29
来源:北京商報

  既然不叫“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總得有個說法。總理給出了一個名字—“產業輸出”。在昨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特別強調,“我們常說,要從產品輸出向資本輸出升級,這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產業輸出”。

  隨著中國企業和裝備制造業“走出去”被高調重申、“一帶一路”以及互聯互通戰略相繼出爐,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統籌國內國外兩個大局”,實則是希望借由資本輸出實現經濟版圖擴大、國內經濟結構升級的兩大目的浮出水面。

  三大陣營

  李克強昨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會議勾勒了裝備制造業“走出去”的三大陣營:

  一是大力開拓鐵路、核電等重大裝備國際市場,整合行業資源,實現全產業鏈“走出去”;二是以鋼鐵、有色、建材、輕紡等行業為重點,支持企業利用國內裝備在境外建設上下游配套生產線;三是鞏固通信、電力、工程機械、船舶等成套設備出口。

  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貿學院教授盧進勇認為,中國近年來一直在推動裝備制造業“走出去”,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一個是將這一戰略正式化了,第二是將各行業放在一起,顯示出高層對這一戰略的重視。

  “全產業鏈‘走出去’這一提法的背景在于:過去,中國企業往往只負責一項重大工程的修建工作,屬于勞動密集型;而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環節,比如前期設計都是由發達國家壟斷。因而中國企業一直在努力從修建到產業鏈的兩端延伸。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業務線拉長了;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整個產業都擴大了”,盧進勇說,相對于僅負責修建這一工程環節,全產業鏈整體“走出去”有助于拿到這一產業鏈下游的更多訂單。

  產業輸出

  從中國企業“走出去”到“一帶一路”以及互聯互通戰略,這些戰略的背景都在于日益過剩的國內產能。

  中央政府多次強調,在國內的過剩產能在國外一些地區往往是優質產能,產能外移有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互利共贏。

  在會上,李克強回顧了一個多月前與哈薩克斯坦簽訂產能合作協議時的情景。哈方原本遵循常規套路,向中國出口能源、農產品,但李克強不失時機地提出,中哈兩國應該在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光明大道”計劃上展開深度合作。最終,兩國總理在原定合作協議的基礎上,“加碼”敲定了一份價值180億美元的產能合作大單。哈總統當時稱其為“李計劃”。

  盧進勇認為,中國企業和裝備制造業“走出去”與“一帶一路”、互聯互通戰略密切相關,不僅是這些戰略思路所共有的內容,也是這些戰略的具體化和豐富化。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上周表示,2014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1195.6億美元,同比增長1.7%。實現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1160億美元。“如果加上第三地融資再投資,2014年我國對外投資規模在1400億美元左右,大約高于中國利用外資200億美元,就是說,2014年我國實際對外投資已經超過利用外資規模,中國已經成為資本凈輸出國。”

  一石三鳥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4%,創下1990年以來新低。在GDP告別高增長的背景下,裝備“走出去”也被寄予了穩增長的使命。

  昨晚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認為,促進我國重大裝備和優勢產能“走出去”,開展產能合作,實現互利共贏,不僅是擴大國際投資經貿合作的重要機遇,可以形成新的外貿增長點,也是國內產業優化升級的重要抓手。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劉向東認為,此次會議內容體現了中國政府目前的一個思路,即是通過資本輸出帶動商品(設備)輸出。傳統上投資對國內GDP增長貢獻很大,而目前這一空間已經相對有限,通過企業布局海外,再聯系到亞投行、“金磚銀行”的成立,以資本輸出帶動設備出口,這也是國務院在會議中所提到的“輸出成套裝備”的原因。

  “在國內經濟增長下行的背景下,裝備制造業‘走出去’有助于進一步改善國際收支,無論是設備出口還是企業在海外增產,對國民經濟增長都有積極意義。”劉向東說。

  北京商報記者 韓哲 趙毅波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