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8

2015房企千億俱樂部拼什么?

2015-02-06
来源:北京晚報

  2015房企千億俱樂部拼什么?萬科拼轉型綠地拼增長

  早在去年初,就有預測指出,2014年的房企千億俱樂部競逐,將出現兩大看點,第一是萬科和綠地將率先進入2000億行列,形成所謂“雙千億”格局;第二是千億俱樂部將繼續擴容,從“戰國七雄”擴充到“十強”格局。事實上,這個預測可謂是猜對了一半:萬科綠地的雙千億格局確已形成,雙龍搶珠的貼身競爭或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改變樓市格局,但千億俱樂部的成員並未增至十家,依舊是七家成員,甚至連座次都變化不大。

  那么,在2015年,這些千億軍團之間的競爭又將如何展開,主要拼的又將是什么?另外,值得關注的是,近日來融創並購佳兆業的傳聞也在不斷被放大,如果兩者真的能夠實現並購,則合計規模也將達到千億水准,“第八家”俱樂部成員的提前到來,或為這場強者如林的競爭再添變數。

  萬科 拼轉型

  對於多年的房企老大萬科來說,2015年顯然是充滿挑戰的一年。盡管以“回款2000億元”的結論和“預銷售2408億元”的綠地在競逐頭名上堪堪打了一個平手,但這種格局顯然並不令萬科輕松。盡管銷售榜第一名的確是一個虛名,而度量房企需要更多的維度,但對於競爭對手的咄咄逼人,在2015年保住這個“虛名”對於萬科依舊意義非凡,只是難度更大。

  然而,值得慶幸的是,萬科內部對於這一情況的出現,顯然早已有了足夠的心理准備和戰略預期。不僅高層早就頻頻發言淡化這一“虛名”的意義,更是在新年的亮相中明確提出了應對的策略——拼轉型。

  在剛剛結束的萬科松花湖度假區開幕式中,萬科總裁鬱亮更是對轉型直接發聲,提出:“萬科不僅要建好房子,更要追求和城市共同成長,讓廣大業主和群眾享受更全面的優質配套服務。”

  而對於“城市配套服務商”的新定位,鬱亮將其細化為住宅地產、消費體驗地產和產業地產,特別是後兩者更成為萬科新的增長點,頻繁地在養老產業、旅遊度假地產、社區商業方面的布局,體現了“轉型”並不是一句口號。

  2015年的萬科或許將是一個增長指數更為溫和,但不斷擴大發展領域和開拓藍海的企業。

  綠地 拼增長

  毫無疑問,綠地董事長張玉良在今年1月4日公布綠地集團房地產主業2014年全年實現預銷售金額2408億元的時候充滿了自豪。

  2014年初,綠地在內部定下房地產主業“三個一”目標:銷售業績全球第一,海外收入全行業第一,形成一大批百億房地產事業部。可以說,這些目標已經悉數實現,房地產主業業績、地位均創曆史新高,銷售額近五年實現年均複合增長率37%。

  綠地地產業務的高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綠地集團的綜合實力和資源優勢——1月21日,綠地集團公布2014年度總體經營業績,實現業務經營收入達4021億元,較上年增長22%,年末總資產近4800億元。

  2014年對很多房企來說並不是樂觀的一年,但張玉良卻認為,加劇的市場分化與行業洗牌反而為綠地這樣的大企業帶來擴大優勢的契機。綠地的再創新高,來自於多年來積極堅持產品結構優化、區域布局完善、營銷模式創新等的合力支撐,是戰略轉型和戰術革新的綜合成果,是綜合實力的再突破。

  而對於2015年來說,綠地的看點更多,包括房地產業績繼續保持強勁增長,商業模式創新搶占市場高地,地鐵產業打造全新增長引擎,“大金融”、“大消費”概念的引入,海外項目業績的翻倍增長等,但如果總結起來,綠地將拼的是規模,以及規模優勢下具有的持續快速提升空間。

  萬達 拼掌控

  在2014年,萬達繼續保持著銷售榜第三的位置,但對於業界來說,萬達帶給業界的看點似乎並不遜色於冠亞軍們。

  首先,如果以數據而論,萬達集團在2014年的資產達到5341億元,同比增長34.5%,僅僅就資產規模而言,民企萬達甚至還超過國企綠地的4800億元,成為房企排行中的一個細分領域的冠軍,這顯然和萬達商業地產的資產積累不無關系。

  同時,盡管萬達在過去一年中不斷試水新的領域,如對電商領域的探索,如在綜合業務上的拓展,但萬達仍舊保證了收入2424.8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01%,同比增長30%;企業淨利潤同比也大幅增長。這是萬達連續第9年保持環比30%以上的增速,也證明萬達沒有因為“不務正業”而失去戰略中心。

  對於2015年,王健林提出了“輕資產”的概念,他表示:“現在萬達要推一種輕資產模式,就是萬達廣場的設計、建造、招商、運營、慧雲系統、電子商務系統都由萬達自己做,使用萬達廣場品牌,但所有投資由別人出,資產歸投資方。”王健林還表示,這種模式的好處是企業發展不受房地產形勢、房價高低影響,這就熨平了經濟周期,使收入更加穩定。

  新年伊始,除了“輕資產”的概念外,萬達收購馬德裏競技和在電商領域拓展的消息還在不斷傳來。事實上,對於萬達來說,成功的關鍵,似乎更在於考驗其掌控能力和聚焦能力,是否能夠輕松地切換於曆史和未來,掌握不同思維的商業模型並使之融合自如,成為萬達最大的考驗。

  恒大 拼多元

  2014年,對於恒大地產來說是業績豐收的一年。在大多數企業還在為保級而戰時,恒大地產早在2014年11月就累計實現銷售金額1207億元,同比增22.7%,提前完成1100億元年度目標的109.7%,而2014年的全年業績更顯示;恒大自上市以來已連續六年業績增長且均超出了當年的銷售目標。回望2009年,恒大的銷售額為303億元,僅僅是2014年的四分之一,不由讓人相信地產行業似乎還未走出“黃金時代”。

  而恒大在2014年的看點也是頗為豐富,成功布局快消、糧油、乳業、體育、文化等領域,使得其多元化發展被看好,這無疑會加快恒大主業與多元產業間的品牌良性互動,提升恒大品牌價值。

  對於2015年,恒大除了主營業務外,拼的就是其多元化格局是否成功。和萬達相比,盡管都在謀求業務多元,但萬達更多是在“商”這個概念下的線性拓展,而恒大則跨度更大、角度更多,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也是一種更大的、地產之外的挑戰。

  保利 拼穩健

  1月12日,保利地產發布2014年度業績快報公告:全年,保利地產實現簽約金額1366.76億元,同比增長9.09%。實現營業利潤189.78億元,同比增長18.57%。

  在為數不多的千億俱樂部成員中,保利地產是相對較為單純、專注和執著的一家,其業務收入中,住宅類收入仍占較高比例;其收入結構中,剛需和改善類的比例也較頂豪為多。一直以來,保利都是以穩健和可預見的持續增長而坐穩千億俱樂部成員寶座的一家。

  不過,盡管低調,我們也可以注意保利的一些細節上的變化:如在北京市場,其位於北三環薊門橋的頂豪項目海德公園單盤即貢獻簽約銷售額21.91億元;今年保利和首開所拿的東壩地塊也將入市,同樣劍指頂豪市場……不過,從總體格局來看,保利仍然是最為專注於地產本業的一家,其在剛需、改善、頂豪、自住房和保障房等細分領域均有涉及,顯示了其分散風險、穩健增長並繼續專注於地產主業的特點。

  碧桂園 拼快周轉

  2014年樓市分化的格局之下,新晉千億俱樂部不久的碧桂園實現了合同銷售金額約1288億元,同比增長21.5%,超額完成年度目標,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其實,這一目標的實現,碧桂園也是蠻拼的。特別是在2014年還差一個月就要結束的時候,這一目標還差200億元左右,令人捏一把冷汗,但最終碧桂園還是交出了圓滿的答卷。

  從2014年披露的業績報告來看,碧桂園的資本結構有所優化、融資成本有所下降、融資渠道愈趨多元化,但整體盈利能力下滑、負債率持續上升,也讓碧桂園必須直面從規模擴張到質量為王的考驗。

  在2015年,和諸多老牌勁旅相比,更專注於傳統地產業務的碧桂園,隨著國內房地產業從“黃金時代”進入“白銀時代”,也同樣面臨著巨大挑戰,“在合法合規、資金安全的前提下,我們首先追求利潤總額持續快速增長。”碧桂園總裁莫斌表示,他更指出,除了整體規模,能夠維持企業資金鏈條的只有快周轉,這也是當前房企在行業下行時期的普遍選擇。

  中海 拼精品

  1月中旬,中海公布的2014年全年業績顯示,中海地產合約銷售金額為1408.09億港元,對應合約銷售面積為939.76萬平方米。至此,中海地產確認完成2014年年初制定的1400億港元的銷售目標。

  如果對比千億俱樂部的其它成員,中海的銷售增長率是相對較低的,說明在這個調整年中,中海確實拼得很辛苦。

  不過,中海一貫的精品策略和路線和專注於一二線城市的策略,使得其仍能獲得較高的利潤率,而從其累計拿地的情況來看,精品地塊仍然較多。在2015年,繼續專精和保持自己的品質感,是中海的增長重點。(記者 胡喆)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