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4

移動醫療或成就下一個阿里

2015-02-27
来源:香港商报

  羊年春節在即,移動醫療的產業戰依然打得如火如荼,絲毫沒有要「休假過年」的意思:2月13日,阿里巴巴旗下平台推出網購藥品3小時送貨極速達服務、銀聯加速布局移動醫療支付;在此之前1個月內,百度一鼓作氣完成與301醫院簽署「共建網上醫療服務平台」協議、推出百度醫生APP、與衛計委達成戰略合作等動作……攻城略地以快速著稱的互聯網巨頭對以慢聞名於世的中國傳統醫療行業的「示好」,怎麼看都令人眼花繚亂。技術革新,能否真的撼動制度滯后的醫療產業?醫療互聯網跨界融合,會演變成一種怎樣的生態鏈條?目前移動醫療遇到的瓶頸有哪些?它還能走多遠?香港商報記者林玟珊

  IT巨頭加入醫療爭奪戰

  還未走遠的2014年,中國移動醫療的市場規模已經接近30億元人民幣,而這一年移動醫療領域的投資總額已經達到6.9億美元,是此前3年的2.5倍。2015年,資本對移動醫療市場的投資熱情持續高燒。目前已卷入這場行業爭奪戰的,有BAT三大互聯網巨頭,有藥企、連鎖藥店,有保險行業,還有一些與醫藥行業完全不沾邊的資本也紛紛涌入了這個新興領域,如弘暉資本、中金公司、軟銀中國等巨頭,去年都有過向移動健康醫療行業注資的舉動。就資本的火熱程度而言,目前的移動醫療行業堪稱是「站在了風口上」。

  APP成必爭之地

  問題是,何謂「移動醫療」?從目前已有的應用產品來看,它可以是一種以硬件及軟件采集、傳輸健康數據,對人體健康實現預警和及早主動治療的醫學模式。例如,奔馳的救護車里,醫護人員沉著地把醫療檢測設備安放在患者身上,與醫院系統進行即時對接。病人尚在急救車上,院內醫生早已掌握其初步病情,并進行一些針對性急救指導;一到醫院,患者即刻被戴上電子條碼腕帶,通過運用雲計算、無線傳感器來檢測重要器官的功能并進行即時搶救與治療。這便是移動醫療的理想運用之一,它明顯縮短急救時間,為生命添加更多希望。不過,對中國內地的用戶而言,他們更熟悉的「移動醫療」場景可能是通過可穿戴設備實現的健康檢測服務,如市場上可見的各種用以檢測、記錄包括運動量、睡眠深度、心跳、血糖、血壓等健康指標的可穿戴設備,就是去年最為火熱的投資概念之一。此外,形形色色的以軟件形式聯結醫院、醫生與患者端的各類應用APP,也是資本的「兵家必爭之地」。例如,去年騰訊就用5000萬美元投資了春雨醫生。目前內地市場常見的移動醫療服務模式,對應的分別是醫生端、醫院端、患者端或兼而有之。有意思的是,它們的願景均指向了「構建新型醫患關系」。

  有無自我生長能力?

  圍繞著外圍科技創業者能否促動傳統醫療行業發生變革的爭論,從未停止。有一種「一針見血」的觀點認為,現在是創業者的自嗨時間一旦真正壟斷了所有最核心資源的醫院開始發力、做專屬的移動醫療應用,外圍就該傻眼了。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賀永明接受采訪時,駁斥了這種說法。他表示:「公立醫院擁有最核心的醫療資源,從人力到設備。但是公立醫院并不擅長互聯網應用。即使醫院能通過引進人才解決技術的問題,可最終呈現給患者的模式會變成一家醫院一個APP,那既是極大的資源浪費,也很不實用,消解了互聯網的價值。較為理想的是,把各家醫院的資源都聚集到一個平台上,方便患者選擇和應用,如此才能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對於商業前景,劉波說:「只要能切實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看病煩等痛點,移動醫療企業就具備生存、生長的空間。只是,每個行業都有自身的發展規律,醫療行業的特點是進入門檻高、剛需,但使用頻率不高,這意味著它不可能像普通社交應用那樣通過圈流量,一夜冒起。優質移動醫療企業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一方面是技術的積累,另一方面是創業者自身能量的積累。隨著產品越來越成熟,能為用戶創造的價值越來越大,商業模式和商業價值也就水到渠成了。現在還只是整個行業的起步階段,中國市場足夠大,每個方向的探索也都有足夠的空間。究竟誰能夠在台風過后繼續翱翔天空,還遠不是下結論的時候。」

  借鑒美國立法完善行業標準

  目前,用戶在醫療客戶端上獲得的處方建議卻沒有明確的法律規範,一旦出現了誤診或用藥問題,患者將陷入維權困境,很難找到責任主體。北京中醫藥大學法律系教師、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律師鄧勇認為,「如果監督主體之間出現彼此不能協調統一,所作行政行為冲突重疊,缺少合理的分工,都將造成移動醫療APP運行監管秩序的混亂,多重監管甚至會异化為無人監管的僵局。」而上海市海上律師事務所律師劉曄也指出,要對進入這些網絡平台醫生的資質進行審查,現在很多在問診平台上給患者看病的,并不是真正的有資格的醫生。

  或能解決醫患關系

  目前,移動醫療正處在高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作為中國一種新興產業,其法律創建沒有任何國內法律可以借鑒,需要經過漫長和繁瑣的立法過程。美國的互聯網醫療已出現近10年了,相關的立法政策才出台。而中國互聯網醫療才剛剛興起,伴隨這一新興產業的發展,大量的醫生和普通民眾將逐步了解并適應這種模式,可以根據實際情况定奪更為合適的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

  「美國關於移動健康與移動醫療是有相關標準的,移動醫療產業必須是工業化的,而且注重信息安全和個人隱私的保護。」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信息中心主任劉帆表示道。他認為未來醫療市場會變得更加開放,移動醫療的發展方向可能是非禁即入,但它必須能夠優化產業鏈的資源配置,幫助醫院解決醫療資源緊缺的問題。今后,移動醫療能真正搭建起醫院和百姓的橋梁,解決緊張的醫患關系,切實解決老百姓看病排隊難、擇醫難、藥價虛高等目前突出的問題。

  倒逼醫療改革

  移動醫療可解決中國看病排隊難、擇醫難、取藥麻煩等難題。華康移動醫療CEO劉波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目前,中國內地的醫療健康服務需求快速增長,可現有醫療服務體系和醫療資源配置尚不能充分滿足這種需求,所以就出現了看病難、看病貴、看病煩等問題,這為眾多移動醫療的創業者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間。」他以華康開發的兩款移動醫療APP就醫寶和醫客為例,向記者描述了一個理想的就醫場景:很多人都抱怨看病要排很長的隊,從挂號到繳費、拿報告、繳費,反反覆覆。現在有了移動醫療APP就醫寶,患者到醫院就醫前,就可以通過手機端進行預約挂號,避免在現場排隊等候;就診后,可以用手機直接支付繳費,無需前往窗口排隊;檢驗或診斷報告結果出來時,系統還能推送通知,患者可直接在手機端查看報告;結束診治之后,患者還可以在徵得主治醫生的同意下,和醫生互粉,實現診后跟踪隨訪。這樣一來,挂號、候診、繳費、查看檢驗報告以及醫患互動等環節均可在線完成。而醫客APP,可幫助醫生從就診患者中選擇有科研價值的「樣本」進行長期追踪及醫界在線社交。

  被動治療模式可望改變

  還有業界人士認為,藉助可穿戴設備采集健康數據的移動醫療服務,可有效地做到對重要器官疾病的提前預警、及早發現、及時治療和避免突然死亡,像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者或有相關健康需求的人可即時錄入健康數據,并與醫院專家實現對接,最終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形成健康管理平台,進行大數據分析,能夠對患者健康提出預警。如此一來,現有的「病發后到醫院」的被動治療模式可望改為「及早預防」。

  攪局者還是破冰者?

  互聯網巨頭似乎熱衷於用「顛覆性」來形容互聯網與傳統醫療行業的關系,他們的底氣或許是源於對大數據的掌握和熟悉就在2014年年末,騰訊與百度都推出了自己的智能健康平台,聲稱未來將逐步整合線下醫療資源,進而做到通過數據分析對流行病與重大疫情進行預警與管理。

  可助患者降低成本

  而對此新興行業的前景抱持「謹慎樂觀」態度的人士也不少。海通證券醫藥行業首席分析師余文心就指出,互聯網的特徵表現在:信息量大、使用率高頻、用戶平均收入低、維護成本低、標準化易复制、爆點之后贏者通吃、邊際成本為零;而醫療行業的特徵表現在:用戶平均收入高、成本高、屬地化難以贏者通吃、支付方與決定者不對等、還面臨著政策及監管的壁壘等,這種矛盾令融合尤為艱難。總之,輿論語境下,互聯網與傳統醫療行業被塑造成了一對要麼是顛覆、要麼是「愛無能」的兩級關系。劉波則表示:「引入互聯網技術優化就醫流程,可切實地幫助患者降低時間和經濟成本,讓醫生提高效率,為醫院加分。互聯網和醫療行業之間,絕不是顛覆的關系,醫療線上服務不可能替代線下」。他的觀點,得到了醫界人士的回應。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信息中心主任劉帆就指出:「現代技術給醫療業務流程帶來的改變是,不再強調圍繞每個部門來開展信息化建設,而是真正做到以病人為核心的全流程管理。」

  運營模式受醫界質疑

  采訪中,劉波也提到,目前「移動醫療」被一些人士看空,很大程度上應歸咎於整個行業還處在發展的早期階段,產品受制於政策壁壘、制度紅線和運營模式不清晰等問題,還很不成熟。

  「目前,很多人可能都把在線問診當成了移動醫療的主要服務模式。這種模式主要是為健康人群提供諮詢服務的,解決了現代人對於健康的焦慮痛點,但和醫院沒有什麼關系,甚至是在分流醫生的精力和資源。更為重要的是,在線問診也有著天然的局限性,比如無法面對面望、觸、叩、聽等,診斷的有效性、醫療事故的法律保障等都是潜在風險因素。所以,來自醫界資深專業人士的質疑很多。」

  成長需要時間和沉澱

  他還指出,聚焦於下線的創業者也不少。早期的爭奪焦點集中在診前引流、挂號領域,大約占到80%,這部分產品在實質上對患者的幫助不大。舉個例子,當所有人都用移動挂號系統的時候,大家又回到了排隊就醫的舊模式下,所改變的無非挂號的時間和空間,但對於面對面的醫患交流沒有幫助。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往「淺水」里跳?「那是因為,打通醫院外可實施的診前、診后環節相對容易,但凡涉及到在醫院發生的診中環節的業務開展起來都較為緩慢,不僅僅是談判的問題,還有在技術上改造、對接醫院支付、電子病歷、檢驗報告等系統都需要時間,很少有人願意去碰這塊難啃的骨頭。但我認為,堅持是有意義有價值的。說到底,每個行業的發展和成熟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積澱,都得遵守成長規律,急不來。」劉波表示道。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