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

黄宾虹“金文入画”的思想与实践

2015-03-17
来源:荣宝斋

宾虹不仅是画家、画史研究家,也是近代重要的文字学家,其主要的研究领域是“金文”,“金文”是他艺术史观、画学思想以至书画创作的一个核心基因。首先,他认同唐代画史理论家张彦远的“书画同体”说, 主张“金文入画”,提出文字是书画的根基,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可以说,“金文入画”,是他研究金石古文字的缘由和动力。

一、黄宾虹“金文入画”的思想内涵

“金文”原是指古代青铜器上所铸刻的文字,通常专指商、周、秦、汉青铜器上的文字,亦称“钟鼎文”。黄宾虹金石学研究的核心是“金文”,研究领域多为对金文的考释与论证。《黄宾虹文集·金石编》收录了黄宾虹相关金石学研究文章计有69篇,其中大部分涉及甲骨、古陶、泉币、古玺、封泥、兵器的文字考证,其中关于玺印方面就有《古印概论》《周秦印谈》《龙凤印谈》《叙墓印》《古抹印文字证》《释摊》《释墉》《阳识象形商受觯说》《图形文字》《古釉论证》《古用于新陶器之文字》等。黄宾虹认为:“金石之学昉于欧赵,至前清而极盛。乾嘉以前,犹重石不重金,咸同而后,金文之学发明,有吴子苾、吴愙斋、陈寿卿、何子贞诸公倡之,精益求精,较前人为明确。”黄宾虹一生热心于“金文”研究。

“尽以购古今金石书画,悉心研究,考其优绌,无一日之间断。寒暑皆住楼,不与世俗往来。”居留京城的十年间(1937—1947)是黄宾虹金文研究的黄金时期。黄宾虹《自述》中说:“近伏居燕市将十年,谢绝酬应,惟于故纸堆中与蠹鱼争生活;书籍金石字画,竟日不释手。”又说“鄙人酷嗜三代文字,于东周古籀尤为留意, 北居恒以此学谴日,故凡玺印泉币匋器兵器兼收并蓄”。纵观黄宾虹的金石论著与文献,其“金文入画”主要有以下几个内涵:

是“金文”中的“内美观”。在“竟日不释手”的状态之下,不断体会到“金文”中的“内美”,成为黄宾虹“金文入画”思想的核心内涵。黄宾虹认为“艺术作品愈古愈厚”, 并认为“三代玉石花纹,刀法细而有力;汉玉花纹,刀法已粗; 至唐宋刻玉,工巧玲珑而无刀法。刀法即笔法,是柔毫之祖也。”三代刀法所呈现的这种古拙、古劲、古秀的线条特征是其内美观的根源所在。黄宾虹艺术思想中的“内美”其实质是一种“原初”的美,这种美古朴自然。以“愈古愈厚”为美学根基的金文正是黄宾虹苦苦寻觅的最佳艺术载体。余绍宋曾在致黄宾虹的信里说:“五年前承受先生赐集金文楹帖,宝藏不忍悬挂。

常谓近时虽多喜写金文之人,而真能得其神理者,舍先生外, 更无他人;不惟并世所无,近数百年亦无有也。”通过“金文” 来体现其“内美”思想,并将此引入到书法和绘画创作中,为“金文入画”提供了思想上的基础。

二是“金文”中的“画学观”。黄宾虹不仅在书法中把金文书法抽绎而出,还将其观念引入绘画中,他将文人画分为三格:“一、诗文家之画。有书卷气,画以气韵重。二、书法家之画。贵乎用笔,以书法为画法,作法如写字。三、金石家之画。此种画较前两者尤为名贵,因古画于铜器石刻中得来,金石家可领会其意味也。”黄宾虹之所以推崇金文书法,是因为金文中留存有用笔正法。他认为,中国画用笔的正确性是保证笔墨品质的重要根柢。用笔不仅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同样也是中国画的核心。然而,中国画的用笔极易被忽视,容易被物象与造型所掩盖。

三是“金文”中的“民学观”。民学,是黄宾虹学问中的核心课题,研究多年最有心得。黄宾虹说:“三代而下,君相失学,道在师儒,自后文气勃兴,学问便不为贵族所独有。师儒们传道设教,人民乃有自由学习和自由发挥言论的机会权利。这种精神,便是民学的精神,其结果遂造成中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页。”黄宾虹深知金文书法之神髓和精义,作为三代文字的“金文”就是“民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黄宾虹在《国画之民学》中认为:“君学重外表,在于迎合人;民学重在精神,在于发挥自己。所以,君学的美术,只求外表整齐好看,民学则在骨子里求精神和个性的美,涵而不露,才有深长的意味。就文字来说,大篆外表不齐,而骨子里有精神,齐在骨子里。自秦始皇以后,一变为小篆,外表齐了,却失掉了骨子里的精神。”金文的“不齐”之美充分体现出民学崇尚自然、追求自然意趣、偏重精神内涵、发挥个性精神的特征。这也是黄宾虹为什么提倡“金石入画”,提出“道咸画学中兴说”,赞扬金石家绘画的核心原因。

《近数十年画者评》中云: “自画法失传, 古人用笔,存于篆隶,故画笔以金石家为上,工书法诗文者次之, 作家当行,得与文人熏陶者又次之。”黄宾虹高度宣扬金石绘画,并认为金石学是中国画从靡弱到中兴的最为重要的学术源动力。

从“内美”“画学”到“民学”,黄宾虹将金文书法的美学特征、思想内涵、功能效用挖掘得异常深刻,而“民学”应该是其思想的核心所在。“内美观”“画学观”与“民学观”, 为他“金文入画”的艺术实践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黄宾虹“金文入画”的艺术实践

作为书画修养与金石修养极高的黄宾虹,“金文”对他的绘画创作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清代以来,“金石入画”在画坛形成潮流,黄宾虹无疑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与吴昌硕的“猎碣入画”相比,黄宾虹就是“金文入画”。“金文”是黄宾虹在书法领域、学术研究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成果,对其山水画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太极笔法:“金文入画”的笔法路径

黄宾虹《自题山水》说:“画法用笔线条之美,纯从金石、书画、铜器、碑碣、造像而来,刚柔得中,笔法起承转合,在乎有劲。”他将笔法归纳为“平、圆、留、重、变”五法, 其实就是对于“金文”笔法的高度提炼。黄宾虹留存的书法作品,以金文居多,“金文入画”顺理成章。当然金文的线条,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绘画的线条,有相当的关联性。毫不夸张地说,“金文”成就了黄宾虹。

后来,黄宾虹把点和线都看成半圆用笔,总结出太极笔法。他在《画法简言图解》中描述了“一波三折”的太极笔法图。“一波三折”一般认为是隶书笔法。黄宾虹“一波三折”观点来自于他金文篆籀的研究。“笔宜有波折,忌率忌直。西汉隶书,尚存籀篆遗意,波折分明。籀文小篆,用于画版,抑扬顿挫,含有波折,最足取法。大抵作画当如作书,国画之用笔用墨,皆从书法中来。”“一波三折”式的勾勒用笔,环环相扣,笔笔生发,形成连绵不断的呼应与韵律,形成黄宾虹山水画的主要用笔形态。

黄宾虹从金文、契刻刀法中,寻绎出书法的用笔法则,并通过《太极笔法图》的演示,转化为山水画法中“一波三折”, 这种由书法笔法向山水画笔法的转换,金文在其中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中介作用。

2. 不齐三角:“金文入画”的造型路径

黄宾虹是杰出的山水画结构主义大师。“不齐三角”是黄宾虹山水画的最为基本的造型特色,无论是树石造型,还是整体布局,均体现出“不齐三角”的特点。在黄宾虹的山水画里, 有各种各样的三角造型诸如,大三角、小三角、钝三角、锐三角、平三角等组合在一起,形成最为稳定的复合型三角结构。黄宾虹在文章中多次提及“不齐三角”的问题:“三角不齐美,天地自方圆,人工弗剪裁,巧夺造化先。” “参差离合,大小斜正,肥瘦长短,俯仰断续,齐而不齐,是为内美。”“积点成线,有线条美;不齐三角,有真内美。”

君学以“齐”为美,讲究秩序与规划,整整齐齐的方形就是代表;那么民学是以“不齐”为美,讲究自由与个性,最有代表性的几何图形就是三角形。而渗透着民学思想的金文,“不齐三角”是最为重要的造型因素之一。西周金文通过“不齐三角” 错落有序、穿插避让的造型排列体现出整体和谐统一的观念。黄宾虹绘画的“不齐三角”构图,不仅源于金文的基本造型模式,也是中国绘画艺术中构图布局的基本组织原则。潘天寿说:“如果在布局上没有三角形是不好的,而不等边三角形, 更好于等边三角形。”

黄宾虹花卉立轴纸本

3. 浑厚华滋:“金文入画”的美学趋向

“浑厚华滋”是黄宾虹山水艺术美学特征最为简洁与公认的归纳。“浑厚华滋”首先是一种笔墨境界,从这四个字的逻辑来看,“浑厚”指向用笔,“华滋”指向用墨,先能“浑厚”,方得“华滋”。黄宾虹山水画中的“浑厚”不同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雄浑”,还有厚重。同时也是指向自然物象的精神特性和生命节律。他在与黄居素信中说道:“拙画近拟稍变简淡一路,近见清代道咸如林少穆则徐、包慎伯世臣、赵叔之谦,俱从金石书法中参悟笔法之妙处。所谓师造化者,非徒于山川浑厚草木华滋见民族性,即如云南大理石,石上自然图画,有水墨色彩,直是北宋范宽、郭熙遗意。杭省良渚出土夏代古玉,近数十年全球考古认为上古石器时代古物。

黄宾虹驹影龙文七言联纸本

玉石文采浓淡疏密与北宋画相合。尤与道咸时画墨法相近。鄙人极力搜求得之,拟分赠友人共同研究。”金文所呈现出的浑朴意象是黄宾虹所关注的。至清代金石学盛,“浑朴之气”便成为金石绘画重要的审美要素。线条浑厚华滋,凝重自然,个性张扬的“金文”为许多金石画家所亲赖。黄宾虹长期沉浸于“金文”的世界里,深入的研习,黄宾虹的金文书法以六国文字为核心,兼容甲骨、商周金文、古陶、泉币、古玺、封泥、兵器等宽泛的文字系统。古拙、古劲、古意的金文是黄宾虹山水画“浑厚华滋”美学风格的重要来源。

由此可知,黄宾虹的文字学、书法学、画学是个整体, 而“金文”是连接书法和绘画的中介,因而读懂了黄宾虹的“金文”,就读懂了他的绘画。

黄宾虹驹影龙文七言联纸本

三、黄宾虹“金文入画”的意义

清代碑派以及金石画派的兴起,对清代以来中国画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具有深重的文化意义。清代以来形成的古拙、雄厚、奇崛、粗放的绘画风格与金石学派倡导的壮美崇高的美学理念直接相关。同时“金石入画”改变了中国画坛靡弱的格局,并成就了诸多书画大家,纵观清代以来的中国画史,但凡大家都会与“金石”或多或少地发生关系,诸如金农、赵之谦、吴昌硕、黄宾虹等均是金石入画的代表人物,他们将金石碑文应用于中国画的创作之中,金石研究常常伴随着书画创作。他们的“金石” 呈现出四种截然不同的“入画”路径,其中金农是“古隶入画”,赵之谦是“魏碑入画”,吴昌硕是“篆籀入画”,而黄宾虹是“金文入画”,分别指向“金石入画”的四个不同形态与样式。

对于绘画本体而言,黄宾虹的“金文入画”主要有以下几个意义:一是“金文入画”助长一种稽古、博古和尚古的风气,与吴昌硕提倡的“与古为徒”有异曲同工之理,实现了山水画由端庄秀雅向浑厚华滋的风格转变。蕴含在金文之中的浑厚与古拙的气息,对于宋元文人画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笔墨弊端有着强健的作用。二是“金文入画”显示出对于“骨法用笔”的重视。“骨法用笔”是汇通书法与绘画这两种不同艺术形态的桥梁。“金文入画”所倡导的“骨法用笔”追求沉郁苍劲、雄浑自然、不拘成法的艺术风格,注重作品的表现力,极大地推进了文人画的发展。

黄宾虹《古印文字国族考》手稿

从时代性与文化性而论,“金文入画”具有深重的文化意义。在民族危难之际,追溯、保存民族文化本源成为当时文化艺术学者的首务。“保存国粹,提倡金石书画”成为众多书画社团的核心宗旨。“金文入画”与“国粹”运动遥相呼应,不仅拓展了书画家的视野,摆脱了明清以来统治阶层对民间的思想禁锢,而且负载着复兴民族文化的使命。黄宾虹在致多位友人的信札中多次提及“金石” 与民族文化复兴的关系,“道咸之间,碑碣书法金石学盛,以开来学,今言民族文化,舍此无他求矣”。

黄宾虹“一勾一勒”太极笔法示意图

黄宾虹先后加入“国学保存会”,成立“南社”, 创办“贞社”,组织“中国金石书画艺观学会”“烂漫社”“中国学会”“中国画会”,撰写了大量的金石研究论著,在艺术创作中坚持“金石入画”的思想,以其一生践行了“保存国粹,宏扬金石,复兴民族文化”的宏大抱负。

从当代绘画的视角来看,黄宾虹“金文入画”具有现实启示意义。许多当代画家不懂书法,画家的书法水平普遍低劣,更不要说“金文入画”,这极大地制约了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当代“金石味”与“金石气”消失殆尽,金石研究极其缺乏,“金文入画”的创作思想面临危机。在创作领域,逐渐演化为“造型”与“笔墨”之争。西方绘画强调透视方法及明暗表现的基本技能,突出体积、空间感、质感的表现方法,一切以“造型”为中心。

黄宾虹《鉴赏学简论》手稿

 

[责任编辑:宋斯琪]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