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1

李嘉诚帝国越来越保守

2015-03-24
来源:时代周报
  3月18日,李嘉誠的旗艦企業“長實”,正式進入歷史。取而代之的,是注冊在開曼群島的“長和”。
 
  李嘉誠以八旬高齡,親自操刀這次價值3000億港元資產的整合、重組,所為何來?
 
  重組意在交班
 
  先概述一下李嘉誠的這次重組。
 
  如果從創辦塑膠廠算起,李嘉誠從商已逾60年。這60年,是風云激蕩的60年,歷經了兩次經濟起飛。而且,李嘉誠從兩次經濟起飛中都獲得了巨大利益。第一次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第二次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后的經濟起飛。起飛年代的企業,主要任務是抓住機會搶錢搶地盤、攤大餅,往往無暇內照企業自身的結構問題。
 
  李嘉誠旗下業務類別達10種,多角化跨度非常大。企業多達數百家,雇員29萬。李嘉誠商業帝國歷史形成了雙旗艦,一是長實系,二是和黃系。長實與和黃都是上市公司,有各自的股東結構和董事會,各自發展自己的事業。在高速成長期,大家分頭搶地盤。高速成長期一過,回頭看,兩家旗艦企業有許多業務是重疊的。
 
  李嘉誠此次重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要解決旗下企業的業務重疊問題。基本思路是,所有業務劃分成地產與非地產兩大類。先打散原有的長實、和黃,再組建新的長和、長地。再然后呢,把所有房地產業務裝進長地,把所有房地產以外的業務裝進長和。目的是解決兩大旗艦企業之間資產、業務方面的疊床架屋問題,使得企業的資本結構、業務結構更清晰,管理更簡潔。
 
  歷史形成的李嘉誠商業帝國業務太龐雜,結構太復雜,除了李嘉誠本人,其他人,包括李家二代,都很難操控自如。李嘉誠此次重組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要厘清、簡化資本結構與業務結構,方便二代接班。
 
  當然,新長和的業務結構還是太龐雜。長和的非地產業務涵蓋的門類太多,還需要再劃分若干個事業群,分層管理。李嘉誠帝國的重組不會成為過去式,而是現在進行式。
 
  李嘉誠商業帝國的重組,還蘊含了一個深層次的戰略取向調整的問題。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就是脫亞入歐的取向問題。
 
  嚴格、準確地說,是如何選擇新興市場與成熟市場的問題。
 
  李嘉誠選擇了成熟市場。
 
  李嘉誠帝國越來越保守
 
  在商言商,李嘉誠的戰略取向是對的,正確的。
 
  李嘉誠精明睿智、溫文爾雅的外表下,依然有一顆潮州人好賭的心。
 
  1972年,長江實業市值不足7億港元,卻斥資6億,從匯豐手中接下和記黃埔20%的股權。
 
  過去幾十年中,李嘉誠的基本套路是,利用零售業、民生事業創造現金流,靠土地增值與股權交易賺大錢。
 
  可以這樣說,李嘉誠商業帝國的崛起,貢獻最多的是土地增值。從李嘉誠在中國大陸的囤地、養地數據中,可以看出李嘉誠賭得有多大。
 
  建樓盤,賣房,不過是變現土地增值的手段罷了。
 
  李嘉誠對大勢的判斷非常準確,所以,他抓住了香港、大陸經濟起飛的機遇,押準了,賭對了,成功了。
 
  總的來說,新興市場風險大,回報率高。但是,當李嘉誠財富登頂后,尤其是在謀劃家族百年大計的時候,回報率就不是主要考量因素了。安全性成為第一要素。所以,李嘉誠選擇成熟市場。
 
  可以預期,李嘉誠商業帝國的總體風格會越來越保守,尤其是地產這一塊。既然土地大幅增值的空間沒有了,保守療法就是唯一選擇。開發收入會下降,來自房地產業務的收入,會是以物業出租收益為主。
 
  5年后,李氏商業帝國的資產,80%以上會集中在歐洲。
 
  以一段花絮結束本期話題。
 
  香港激進派議員黃毓民對地產霸權深惡痛絕,不過,對李嘉誠卻評價頗高。
 
  李嘉誠在長實年度業績發布會上,都照例會對未來一年的經濟走勢作一個預判。黃說,美國總統每年會做一個國情咨文,李嘉誠在年度業績發布會上的預測,具有港情咨文的地位,對新一年的經濟走勢有巨大影響。
 

  個人計算機產業的架構、標準,是由IBM、英特爾和微軟三巨頭定義的。如今,IBM已經舍個人計算機產業而去,空余英特爾、微軟堅守。同樣道理,香港今天的成就與深層次結構問題,李嘉誠也是最重要的定義者之一。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