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8

“中國制造”轉型之路何在?

2015-03-24
来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3月23日電(記者王希、陳煒偉)制造業正重新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的制高點。在這場以信息化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要特征的產業變革中,“中國制造”如何能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轉型道路?有哪些機遇和挑戰?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的中外代表提供了各自的看法。

  今年前兩個月中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放緩至6.8%,而2010年這一數據為15.7%,五年間降低了一半多。新常態下,中國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的緊迫性不言而喻。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董事長高紅衛說,新一輪工業革命大潮中,各國紛紛把發展先進制造業上升為國家戰略,德國推出“工業4.0”,美國提出“再工業化”,都在努力爭奪全球制造業的領先地位,中國勢必也要找到一條適合於自己提升制造業水平的道路。

  不過,轉型升級知易行難。制造業從大到強,中國同時面臨機遇和挑戰。

  德意志銀行聯席首席執行官於爾根·費琛表示,以“工業4.0”的核心智能工廠為例,提高生產效率無疑是其優勢,但它也將改變制造業領域從業人員的資質要求。擁有工程背景和IT技能的人才需求上升,而對從事簡單重複性勞動的工作人員需求則降低。

  盡管中國勞動年齡人口規模自2012年起連續下滑,但就業崗位的減少還是可能招致反對,於爾根·費琛分析說。

  德國國際合作機構董事會副主席克裏斯托夫·拜爾認為,大型企業容易在高端科技行業形成壟斷,政府需要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保證中小企業有機會參與其中。此外,數據安全、信息基礎設施也是企業的普遍關切。

  不少參會代表認為,此輪產業革命以信息技術和傳統工業深度融合為特征。因此,作為信息技術應用和創新的大國,中國具有獨特優勢,如果能抓住機遇,可以在傳統工業技術相對落後的情況下實現“彎道超車”。

  從“制造”到“智造”,中國應該怎么做?

  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董事長熊群力看來,必須更多依靠自身創新,包括技術、商業模式以及組織模式的創新。政府和企業分工應各有側重,政府主要負責制定發展戰略、完善基礎設施並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企業則要加大創新投入,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並在生產模式、人才結構等方面保持開放的心態。

  美國杜邦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柯愛倫認為,如果中國能進一步減少外商投資股權方面的限制,可以促使跨國公司將先進技術帶入中國,同時更強有力的知識產權保護不僅能使跨國公司受益,也能夠有效激發本土公司創新。

  德國博世集團首席執行官沃爾克馬爾·鄧納爾提出建議,建立核心領域的專業技術體系,尤其是要關注信息技術能力;制定標准,便於價值鏈上各環節相互聯系交換信息;建立覆蓋全國的高速寬帶網絡;針對數據安全出台明晰的規范與指導;營造支持經濟轉型的大環境,激發人們自由探尋創意想法、實踐新合作模式的熱情。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