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9

美國大選鑼聲漸密 中國不懼再次“躺槍”

2015-04-16
来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包括希拉裏在內的4人已經正式公開宣布參加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包括老布什之子、小布什之弟傑布·布什在內的其他人也開始積極布局,美國大選硝煙味漸濃。他們的對華政策將如何,成為各方關注焦點。

  硝煙味變濃

  當地時間12日,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裏正式宣布參加總統大選。迄今為止,希拉裏坐擁超高人氣。在民主黨內,“頭羊獨大”,希拉裏幾乎沒有對手。與潛在的共和黨競爭對手相比,希拉裏也有不小的領先優勢。多家最新民調結果顯示,民主黨內希拉裏的支持度接近60%,在與傑布的對決中,希拉裏也暫時領先至少10個百分點。

  反觀共和黨內,則是“群雄逐鹿”。13日,代表佛羅裏達州的聯邦參議員馬可·盧比奧宣布參選,成為共和黨內第3位正式宣布參選的人。在他之前加入選戰的是代表德克薩斯州的參議員泰德·克魯茲和代表肯德基州的參議員蘭德·保羅。除此之外,最被看好的傑布·布什也已經開始積極布局。

  隨著希拉裏加入戰局,美國大選的硝煙味一下子濃烈了起來。就在希拉裏宣布參選之後,共和黨的現有和潛在參選人就開始群起猛攻。傑布·布什在視頻中公開質疑希拉裏的領導能力,將希拉裏同現任總統奧巴馬的海外政策聯系起來,並稱她會采取“失敗的大政府政策”。盧比奧未指名道姓地說“一位來自昨天的領導人,承諾帶領我們回到昨天”。蘭德·保羅則聲稱“希拉裏代表著華盛頓機器中的最壞部分”。

  這只是2016年美國大選的序幕。在接下來的一年半時間裏,各方必定唇槍舌劍。在攻擊對手時,絲毫不留情面。而按照多年來的“慣例”,中國必定會成為各方攻擊的“靶子”。

  中國“牌”滿天飛

  事實上,在美國大選中,中國從來都是一個繞不過的話題。美國政客曆來在選舉中都愛拿中國說事兒。批評對手的中國策略,似乎已經成為選舉中政客的“規定動作”。

  美國媒體曾經對大選中的中國“牌”做過梳理。報道稱,中國出現在美國總統大選中,可以追溯到1949年。事實上,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朝鮮戰爭,再到美國的麥卡錫主義時期,“誰丟掉了中國?”一直是美國社會辯論中頻頻出現的話題。1960年之後到1988年之前的總統電視辯論沒有涉及中國,當時出現頻繁的一個名字是蘇聯。除了這段時間之外,幾乎每次大選都能看到中國被提及。

  2008年,在整個競選過程中,奧巴馬與麥凱恩爭相在對華政策上擺出強硬姿態。比如,一方提出要在WTO指控中國,一方就敦促將中國列為“彙率操縱國”。而且,在奧巴馬與麥凱恩選戰的最後階段,“中國崛起”首次成為總統辯論主題。這在美國大選曆史上,開創了一個先例。

  在過去的兩次大選中,中國成為“靶子”的大背景是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美國經濟低迷,而中國經濟表現亮眼。美國民眾就業情況不好,各利益集團還不斷指責中國搶走他們的飯碗。為了推脫責任、緩解抱怨,候選人自然而然地把“大棒”揮向中國。

  如今,舊的國際經濟政治格局正在打破,新的國際經濟政治秩序正在形成,中國在國際社會中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是美國必須正視的局面。而中國重要性的上升也意味著,在2016年美國大選中,無論兩黨最終確定的候選人是誰,中國必然會再次頻頻“躺槍”。

  噱頭只是噱頭

  拿中國說事兒已經成為美國大選的“傳統”。不過,多年的經驗告訴各位“看官”,這不過是口水戰。競選時,候選人傾向於使用偏激、“暴風驟雨”式的語言攻擊對手、攻擊中國。一旦入主白宮,“實用主義”必然回歸。畢竟,國家利益才是最終目標。

  曆史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競選中曾高呼中國是美國的“戰略競爭者”的小布什,“9·11”恐怖襲擊後,他稱中國是“利益相關者”,主張應該繼續與中國交往,鼓勵其融入國際社會,成為負責任的大國。克林頓上任之初對中國采取了一系列強硬措施,而在1996年的大選中,克林頓轉而希望同中國建立“戰略夥伴”關系。在克林頓擔任總統的8年間,美國政府每年都在延續中國的貿易最惠國待遇。

  正如專家指出,不管選戰過程中涉華議題如何發酵,選戰過後中美合作仍然是大格局。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保持中美關系健康穩定發展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有利於維護亞太乃至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繁榮。

  無論希拉裏和其他參選人在競選過程中如何表現對華強硬,一旦當選,他們必定會懂得,識時務者為俊傑。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