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6

農產品眾籌為何是產品眾籌的出路

2015-04-23
来源:网易科技

  最近眾籌成為電商的大熱門,淘寶、京東、蘇寧紛紛推出或者改換門面重新推出眾籌頻道,對外宣傳均為幫助商家雲雲,各平台眾籌頻道除產品不同之外幾乎未有任何不同。模式過於同質化已經成為眾籌行業甩不掉的陰影,而在陰影之下存在殺機則是大平台可以利用流量以及用戶綁定設計師或創業團隊,部分眾籌平台除了概念則面臨無實質性產品的窘境。

  而再看所有平台都有的智能穿戴、藝術設計產品,同質化已經非常嚴重,大多集中在淨化器、手環等領域,除去商標不同部分產品並未實現完全意義上的創新。而由於技術以及設計創新門檻較高,也使得真正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是極為稀有的,也是難以支撐整個眾籌平台的。

  在此鐵哥建議大家不妨考慮下農產品,或許能改變眾籌平台的目前的困境。

  眾籌強品牌農產品無品牌

  鐵哥認為眾籌是區別於傳統意義的電商模式的,原因很簡單,傳統的電商由於產品流量源等原因的限制,產品的品類屬性是大過於產品品牌的。

  具體而言,在傳統電商模式之下我們尋找一般商品(非名品牌)多數是通過搜索產品品類,也意味著在傳統電商模式之下用戶對產品品類的重視程度要遠大於品牌。

  這在農產品中更為常見,每種農產品的最優原產地我們或許都知道,但在此原產地並非產品品牌,而如果把原產地作為品牌去對待與之伴隨的就是各種假冒原產地農產。不少農村合作社也都嘗試通過商標等形式保護自身品牌,可傳統銷售渠道多集中與水果店或商超中,用戶習慣散買品牌就無從落地,而即便是精良包裝的農產品用戶對其印象還停留在某地原產地標簽中,如章丘大蔥、贛南臍橙,但真正有品牌的產品我們能記得住幾個?

  傳統銷售渠道無法突出品牌,電商也更是如此,用戶的搜索習慣導致商品的用戶認知方面仍然停留在原產地+商品的層面,品牌無法落地。

  但眾籌之下就並非如此了,產品的呈現是少而精,用戶的搜索動力減少,且由於是限期眾籌,用戶瀏覽的動力就隨之提高。綜合而言,在眾籌模式之下,商品的品牌感是要遠大於傳統線下以及電商模式的。

  因此,在眾籌模式之下農產品不光可以做銷售,還可以極大提高自身品牌知名度,這對於農戶、合作社甚至政府都是極為歡喜的事情。

  眾籌平台需要農產品嗎?

  當前各家平台中農產品幾乎未有太大體現,爭奪重心依然在傳統的硬件以及設計產品層面。

  這也可以理解。

  首先,農產品的客單價往往較小,在平台比拼影業數字的當下,如果把重心放在農產品確實有點得不償失。

  其次,農產品在原產地的收購往往被農產品批發商所壟斷,平台用價格等方式很難贏得種植戶的芳心,甚至出現眾籌平台銷售要高於農產品批發商的窘況。這也意味著平台尋找產品的成本增加。

  最後,農產品的特殊性使得物流倉儲難度增加,用戶體驗不好把控。為此,各眾籌平台都不願意冒險上農產品以避免影響剛剛培養的用戶。

  以上問題雖然現實,但在鐵哥看來又都不是問題。

  1.客單價少但用戶粘性遠大於智能硬件,拼成交量之餘也比拼下用戶活躍度。有用於活躍度還會拉動其他品類產品,但如果目光短淺只看眼前那就無解。

  2.農產品的眾籌並非是與種植戶合作,而是與農村極有權威和話語權的合作社以及政府合作。免去直接與種植戶溝通的高成本,由於農產品眾籌的高品牌性,政府以及合作社自然是心甘情願合作的。

  3.農產品的物流著實不易,但鐵哥認為只要眾籌平台掌握好數據分析以及活動開展的節奏,以預售形式進行眾籌,產品成熟立即發貨,是可以在很大程度規避物流的問題的。

  綜上,鐵哥認為眾籌平台不上農產品也就意味著喪失了接下來的競爭實力,一大批“偽眾籌”平台要在此被淘汰。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