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20

黃如榮致力推動有機耕種普及化

2015-05-21
来源:香港商報

  這就是展現團結精神的「歐羅」團隊,右起:二姐夫、二姐、大姐、黃如榮及三姐。記者 鄭玉君攝

  【香港商報網訊】歐羅有機農場負責人黃如榮於5年前轉行,全身投入有機耕作,如今產量增加10多倍,在行內稱得上是成功例子。但他並不是傳統的「生產農夫」,最近成為香港有機生活社社長,這組織致力協助行家增加有機菜銷售渠道,處理農友的租田問題,還計劃成立民間農業園。他說做這些工作,是希望讓社會人士明白,農業「搵到食」,可養妻活兒,吸引多些人入行,同時期望香港蔬菜自給率可由目前的2%升至10%。

  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黃如榮的農場位於錦田大江埔村,面積約15萬平方呎,相比初成立時的5萬平方呎,已翻了幾倍,生意也增加10多倍,原因是多了家人幫忙,現在的骨幹成員包括媽媽、三個家姐、一個姐夫及一個外甥,「七人幫」將農場打理得井井有條。其實黃如榮自小已知田裏事務,因父母都是農夫,但讀大學後就離開,在外間職場打滾多年升至音響公司總經理後,終厭倦那種不實在的工作及生活,2010年返老家做有機種植農夫。

  耕種技術外亦須團體合作

  聽他道來,原來農場名字別有玄機,歐羅就是歐洲共同體的「歐羅」,意謂如他們,是一個團隊,內有不同能力人士。他說現今耕種不同老一輩,如其雙親的農場,取名「順利」、「瑞利」,著重耕種能順順利利,有錢賺,能養兒育女,但歐羅展現的是另一種精神,要集合眾人力量,取他們所長,「種植行業除了耕種技術,亦要求好多才能,如市場推廣、機械工程如裝泵拉喉、修路、搭棚及建網室、廚藝作後期加工等等,是一個團體來的,才有機會成功。」

  投身有機耕種須理念支持

  他說對有機耕種前景感樂觀,自己也是進取的人,未來計劃擴大耕種面積5倍,人手方面亦不憂,因家族成員總計有30多人,總會幫得上忙。不過,他亦指出行內有不少失敗例子,「耕種牽涉太多技術,每年投放十多萬後,要有收成才可賣錢,但要看什麼渠道,價錢亦未必如己願,回報未樂觀前,就已無鷦好幾十萬,這樣好容易放棄!」他覺得投身有機農夫的人,不能單憑一腔熱血,更不能只以賺錢為目標,要理解有機耕種的運作模式;它不可賺好多錢,亦要預計生活跟從前不一樣,是沒有假期的行業,當然,要有理念支持。

  問黃如榮的理念是什麼?令他甘願放棄以往的高薪厚職,收入僅及從前幾成,同時母親到現在都不贊成他轉行。他用肯定的語氣說:「務農是有意義的!」他認為人在社會非擁有一切,在生活裏面,應照顧多些人,落於飲食層面,就要推廣健康蔬菜。因此3月底成立「香港有機生活社」,期望以自己農場做基礎單位,延伸至全港農民都採納有機耕種,令香港的蔬菜自給率由現時的2%增至10%。

  要達到這目標,所需土地近千公頃,而入行人士亦要大量增加。「所以要提升這行業的吸引力,如增多些銷售有機菜渠道,農友有租地困難便協助他游說田主,又會搞民間農業園,結集力量推廣農業。」

  增網上有機菜銷售平臺

  3月底,網上有機菜銷售平臺「OrganNet Market」創立,目前有8間認證有機菜農場(包括歐羅)在此接單售菜,而所有售後服務由一班創業者負責,自4月中展開服務以來,反應不錯,黃如榮計劃在本年內擴至20間。而其餘拓展渠道包括在商場辦流動農墟(過去兩個月已辦了兩場)、與非政府機構商討合搞有機菜團購、在領匯商場設固定攤位、便利店成為取貨點等。

  彈政府農業園概念不實際

  民間農業園,驟聽像衝著政府的農業園而來,黃如榮說並不是反對政府的建議,但明確指出計劃不切實際,「著重高新科技,高投資,但香港大部分是小農,最終只會落於集團手裏,基金又要看投資內容,香港的農夫很多都已年老,莫非要90歲時才歸本?直立式種植、水耕菜需要的,是工人,不是農夫。」

  民間農業園可起激活作用

  歐羅農場位處的大江埔村,漁護署10多年前扶植了一批有機農夫,計及傳統耕場有數十個,黃如榮指在這裏成立民間農業園,可結集有機農場,同時推動村內逾半荒廢農地復耕,大家除耕作外,推廣教育活動,設立休閒設施、墟市等,令社會看到農業對社區的重要性,明白土地不一定用來起樓。

  談到現在與小時候耕種的分別,他謂心情好不同,「那時鋤地鋤幾下,就想丟低,偷雞走人,現在爭分奪秒呀,好想盡快建立起來。」此話不假,訪問結束已是下午5時多,他還說要工作好一段時間,真如古人一樣,做到「帶月荷鋤歸」!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