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7

一位父親的18年尋子路

2015-06-15
来源:新华网

  新華網濟南6月14日新媒體專電(“中國網事”記者 陳灝)一個人,一輛摩托車,風里來雨里去,山東聊城漢子郭剛堂的尋子路一走就是18年。

  18年來,他從27歲的年輕小伙變成了中年大叔,足跡遍布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希望、失望、又一個希望、再一次失望……多少年華遺留在大江大河和崇山峻嶺間,但他找回兒子的信念從未動搖過。

  他還在尋找,不只是為了去向不明的兒子,還為了更多失親家庭的重新團聚……

  “我要把兒子找回來”

  乍一看,45歲的郭剛堂卻有張看起來55歲的面孔,黝黑的皮膚和花白的頭發非常符合傳統的農民形象。但是他對微信、APP等當下流行字眼卻也如數家珍。

  盡管兒子被拐18年,但郭剛堂仍記得一清二楚:1997年9月,村里來了一個講普通話的陌生女人。“她來了之后,總是找機會跟各家的小孩子接觸。”他說,許多鄉親目睹這名女子帶走了兩歲的兒子郭振。由于村里以前并沒有拐賣兒童的案例,等大家醒悟過來為時已晚。在郭剛堂的懇求下,500多名鄉親伸出援手,到各個路口、汽車站、火車站幫著尋人。然而,找了一個月,那名可疑女子和自己可愛的兒子卻像人間蒸發了一樣,不見蹤影。

  從此,郭剛堂踏上了漫漫尋子苦旅。他將兒子兩歲生日的照片放大,印在油布上制成一面旗子,用大大的楷體字寫著:“兒子,你在哪里?爸爸找你回家”。這面“尋子旗”插在摩托車的后座上,伴隨著他風餐露宿。

  為了獲得孩子的線索,郭剛堂想盡了辦法:他印制了8萬份求助信,寄給親朋好友和各地的公安部門,希望大家能幫著找回兒子;在電視上,只要看到破獲打拐案的新聞,他一定會跑到當地看看有沒有自己的孩子;他將尋人啟事貼遍到過的城市;為了尋找兒子,高中都沒畢業的他學會了上網,學會了用微信……

  18年下來,郭剛堂幾乎走遍了全國:除了西藏和新疆之外,內地所有的省市自治區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一張陳舊的中國地圖上,密密麻麻記錄著他曾經走過的城市;接近40萬公里的尋子路上,他騎壞了10輛摩托車。為了找孩子,原本家境寬裕的他不僅花光了積蓄,還欠下了20多萬元的債務。

  郭剛堂說,自己和家人從來都沒放棄過找回孩子的希望。他常常一路尋找,一路打工,維持著找孩子的開銷。

  “不是一個人尋找”

  尋子的路上或許有很多名山大川,他無暇以顧,最讓他刻骨銘心的是沿途感受的人情冷暖。

  最無助的一次,他身上只有1角5分錢,餓了一天一夜,乞求著別人送了一碗面條;最危險的一次,他在零下十幾度的夜里迷路,露宿郊外;最憤懣的一次,是有人打電話聲稱可能見過郭振,他興沖沖跑過去,見到的卻是城管,讓他徒手一張張撕下他張貼的尋人啟事,十指磨得鮮血淋漓……

  18年的尋找,他經歷了無數次從希望到失望的挫敗。曾有一名非親生少年的信息和郭振高度相似,甚至那孩子的腳上也和郭振一樣有個燙傷的疤。但當他提出想看看那個孩子腳上的疤,孩子卻用力地打開了他的手。

  但郭剛堂說,老天待他不薄,因為一路上都有很多人在幫他。

  他第一次外出尋找兒子的時候,在邯鄲給家里打電話報平安,值守電話亭的老太太聽到“找兒子”三個字,怎么都不肯收他的錢。那位阿姨對他說,“孩子,下次到邯鄲記得找我。管你一頓飽飯、給你個睡覺的地方阿姨還是能做到的。”

  還有一次,從云南到四川宜賓,由于國道不好走,他騎著摩托車上了高速公路,半路被高速交警攔下。但是看到他的“尋子旗”之后,警察沒有處罰他,也沒有將他驅離高速公路,反而兩輛警車一前一后護送著他到了宜賓。

  他從上海回來的途中,路過南京,有志愿者送給了他一張加油卡:“我們不能陪著你。但當你給摩托車加油的時候,你要記得我們在給你加油鼓勁。”這張加油卡,他除了尋親路上加油之外,平時都不肯用。

  “幫我的人成千上萬,從街頭藝人到公安部的領導都有。小到指個路,大到一些‘禁摩’城市讓我通行。”郭剛堂說,很多人他已經記不住名字,但他知道,他不是一個人在尋找。

  “希望更多失親家庭能夠團圓”

  郭振被拐之后,郭剛堂又添了兩個孩子。二兒子讀高二,房間里已經掛起了高考倒計時;小兒子還在讀小學,兩張獎狀就貼在客廳的顯眼處,一進門就能看到。

  長年累月在外尋找,郭剛堂陪兩個孩子的時間寥寥無幾。最多的時候,他一年有8個月不在家。十幾年來,家里從沒照過全家福,就因為郭振沒有回來。

  有人對郭剛堂說,他為了彌補對郭振的虧欠,制造了更大的虧欠;也有人告訴他,放下是福。郭剛堂自己也明白,郭振或許能找回,但十幾年的光陰無法彌補。父子相認的那一天,對孩子或許反而是二次傷害。但在他心中,至少要把郭振找到,他才能安心。

  更何況,他已不再只是為了自己的孩子而尋找。郭剛堂隨身攜帶的文件夾里,有他自家孩子的照片,更多的卻是其他被拐兒童、走失老人的資料。由于幾乎走遍全國,他也結識了許多尋找家人的“同行”,彼此交流信息。他還牽頭組織了一個名為“天涯尋親”的志愿者協會,聯合各方力量幫助人們尋找失散的親人。無意間,他已經幫多個家庭找回被拐的孩子。

  就在記者采訪郭剛堂的時候,來自聊城市冠縣的郭樹忠從40多公里外找上門來。郭樹忠的兒子四年前到東莞找工作,就再也沒有和家里聯系過。他在電視上看到郭剛堂的報道之后,特意前來尋求幫助。

  “找了這么多年孩子,我多少比別人多一些經驗和門路。”郭剛堂說,最初他是病急亂投醫盲目地找,甚至相信過算卦的“指點”;后來是有針對性地循著公安部門和媒體的信息尋找。如今,他希望能有更加便捷有效的方式,讓更多失散的孩子能和親人團聚。他說,如果能有一個平臺,讓身份存疑的孩子和尋親的家長進行信息對接,尋親將不再那么辛苦。

  按照這一思路,郭剛堂爭取到了公安部門和一些高校的支持,正在開發建設他設想的尋親網站。郭剛堂說:“那么多人幫我,為了自己,也為了更多失親家庭能夠團圓,我總得做些事情,才對得起大家對我的厚愛。”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