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3

抓緊時機 解決住屋問題

2015-06-26
来源:香港商報

  作者:殷翔

  最新浻房調查,今年浻房家庭租金支出大漲至總收入的41.1%,人均居住面積卻劇降至47.8平方尺。數據比兩年前急劇惡化,顯示本港房屋軟肋已成社會沉屙。房屋供應嚴重失衡,引致樓價畸高領先全球、市民住房缺口逾百萬之巨、基層貧窮化加速、營商環境持續惡化、社會積怨難以壓抑,又進而形成政局動蕩的深層根源等諸多重疾。

  近年困於政治內鬨難以治病救港,目前終於進入難得的短暫政爭平息期,抓緊時機突破拓地軟肋的良機已到。

  昨日公布的中大浻房調查顯示,今年浻房家庭租金佔總收入比例,比2013年公布的29.2%大增近三成,人均居住面積卻比2013年的67.6平方尺下降約29%。調查顯示,基層居住環境的惡化速度已瀕失控。嚴重浻房現象是房屋供應嚴重失衡的結果。2003年「沙士」襲港之後,本港經濟規模迅速增長、人口持續增長,與此極不適應的是,拓地計劃停滯不前,房屋供應嚴重短缺。加上海內外熱錢匯聚炒賣,樓價現已上升至天價,遠超基層市民的承受能力。

  缺房之癌惡化

  房屋軟肋形成的諸般惡果,莫過於廣大基層市民的生活條件持續下降,形成社會動蕩隱患。民生方面,逾百萬市民無力置業,要長期承受超高租金之餘,居住環境日益惡化。畸高樓價和租金佔用市民大部分可支配收入,是基層貧窮化的主因。民怨隨生活條件下降累積,形成反對派政團利用的主要政治能量。經濟方面,基層消費佔比收入的比例最高,是商業發展的主要動力。基層可支配收入被畸高居住成本大幅侵佔,令整體消費能力低迷,進而限制商業活動的增長。

  畸高樓價亦成商業活動不堪負擔的重負,營業額嚴重受制市民消費力之餘,房屋成本急升,成為大批中、小企營商環境持續惡化的主因。得益於中央惠港政策支持,內地龐大市場給本港整體經濟帶來雄厚發展潛力,然而受限於幾無成熟商地供應,經濟擴容大為受限。經濟發展受限又反過來令市民整體收入難以提升,形成惡性循環。

  突破軟肋不容再拖

  住房軟肋及所引致的諸般重症,早為官民各界深刻體會,應積極拓地建房紓解民困,早已是全社會的共識。即使在政爭最為激烈的時候,民意調查中住房問題仍遠超政改問題,是市民最關注的選項。然而因長期劇烈政治內鬨,及相關方面對問題嚴重性的認識不統一,令房屋軟肋蹉跎至今,缺房「腫瘤」急劇膨脹,直接危及社會安危。例如所有大規模開發計劃在立法會均被長期「狙擊」,落實速度緩慢得令人吃驚。政府內部不少人將基本法規定的「財政量入為出」原則,僵化為永遠要收支平衡的「不作為」財策,而負責舊區重建的亦被要求保持盈餘,這就令拓地建房治療缺房重症的「療程」,變得聊勝於無。

  其實,「量入為出」應為一個總體財政紀律,豈能僵化為財策教條?反周期施政早已是全球共識,即在經濟豐收期以保守財策增加財儲,在發展突破期利用財儲解決危機助益經濟民生。短期的支大於出,助益拓展社會規模、經濟規模,會帶來更豐盈的財政收入,這才是正確落實基本法規定的「量入為出」。正如港英時期大規模拓建新市鎮,97回歸斥巨資興建新機場,證明都為本港帶來豐厚收益。坐守其成、坐吃山空,才是真正違背「量入為出」的財政原則。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