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3

年轻的电影节需要老到的内涵

2015-06-26
来源:深圳商报 

 

邓超(中)、段奕宏(右)、郭涛凭借影片《烈日灼心》获得“金爵奖”最佳男演员奖,被戏谑为“三黄蛋”。(新华)

韩浩月

电影节在娱乐过剩时代,仍具有强大吸引眼球的效应,从一名普通观众的角度看待电影节,人们需要得到这些方面需求的满足:围观明星、欣赏电影、猜想获奖者、总结电影节成就,正是有了这些需求在支撑,电影节才可以一届接着一届地举办下去。

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举办到第18届了,从大面积展映经典电影、优质电影新片开始,这个电影节已经成为上海市民欣赏佳作的渠道,虽然很是一票难求,但“大片来袭”的幸福感,能感受一下也是不错的。

第18届上影节金爵奖,国产电影算是很争气,《我的诗篇》获得了最佳纪录片奖,《烈日灼心》获得了最佳男演员和最佳导演奖,并且最佳男演员奖,一获就是三位,邓超、段奕宏、郭涛显然还没准备好在上海戴上影帝桂冠,显得激动又紧张,但社交媒体上热衷讨论的,却不是他们的获奖,而是邓超如何面对前女友郝蕾为他颁奖。

有人津津有味地分析了邓超与郝蕾在舞台上的细微肢体动作,并撰写了长文予以报道,这其实也是电影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场制造八卦,自产自销,以此聚集网友对电影节的讨论。事实上也是这些说无聊也好说有趣也好的八卦新闻,为电影节增加了曝光量,主办者和围观者均乐见其成。

今年电影节的论坛部分,没有曝出什么大新闻,没有明星大腕发言炮轰,没有敏感话题被延伸为公众议题,不少论坛被互联网大企业承包,成为它们自家的“鱼塘”,做足了广告,尽显了资本的力量。电影节被过多地捆绑于产业身上,不是好的迹象,电影节要提供的是狂欢,是作品,是价值导向,产业的事儿最好另办活动专程讨论。

浏览本届上影节的获奖名单,包括最佳电影《守夜》在内,所有获奖电影对于普通观众而言都是陌生面孔,由于没看过,参与感就低,也没法去选择自己的支持对象。当然,电影节定位不同,有的侧重评选过去一年公映过的电影,有的侧重于评选未公映的新片,但对于目前在各大国际电影节当中还属于“小弟”的上影节而言,应邀请更多观众熟悉的作品前来参赛。

也有另外一种方式来解决获奖电影只能被评委和媒体人看到的问题,那就是在电影节开始之前以及进行之中的时候,在举办地尽量多多地放映,让这些参赛电影在评奖期间,接受更多观众的评判。一个电影节,最终还是要靠作品为核心来凝聚人气,获奖作品如果缺乏人气支持,无形中会弱化电影节的影响力。

不过,本届上影节有一大亮点不容忽视,那就是它在价值取向方面比往届要更清晰明确,堪称最大赢家的《烈日灼心》,是部风格化强烈、个性突出、大胆冒险的特殊题材作品,也是部争议作品,评委会给了它两个大奖,大有“举贤不避亲”的自信。上影节的另一组成单元——电影频道传媒大奖,也在早一天举行的颁奖礼上,一口气把最佳编剧、最佳导演和最佳电影都给了《十二公民》,众所周知这是部口碑好票房差的作品,一个电影奖项可以忽略作品的票房不计,这本身就是立场坚定的表现。

把重要奖项颁给什么电影,就是彰显电影节的价值取向,这是毋庸赘言的共识。上影节给予了《烈日灼心》和《十二公民》荣誉,其实也是赋予了自身的荣光。作为一名本土观众,期待本土的电影节能够更加国际化,而国际化不可缺少的标准,除了参赛电影来源更加广泛之外,就是对评选标准的坚持:每一部电影能够接壤世界电影潮流,每一部作品在娱乐性与思想性方面,都能与其他国际电影节获奖作品比肩。

和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相比,上影节还年轻。年轻意味着上升空间还很大,也意味着没有过多的骄傲资本。年轻的电影节,需要老到的内涵,两相匹配,才能让这个属于电影的节日,年复一年地举办下去。

[责任编辑:淇心]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