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6

審計把脈,“摸”出了什么?

2015-06-29
来源:光明日報

  新華社發

  受國務院委托,6月28日,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了2014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情況。

  審計工作報告,既是一份總結審計工作的成績單,又是一份把脈經濟社會發展的“體檢報告”。那么,2014年度審計工作報告有何亮點?審計工作又“摸”出了哪些毛病?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請他們對報告進行深入解讀並提供解決“良方”。

  求解稅收流失

  2014年度審計報告以較大篇幅披露了稅費收繳執法方面的問題,情況不容樂觀。

  一是征管不嚴造成稅收流失。2013年至2014年,6個省的國稅部門違規批准延期申報、緩繳、暫存過渡戶等延壓稅款159.64億元,其中2014年20.32億元;10個省的國稅部門納稅審核不嚴,少征37家企業稅款3.18億元;還有15個省的國稅部門違規為104家企業辦理稅收減免5億元。

  二是發票監管不嚴,藥品購銷領域偷逃稅仍較突出。抽查的65家企業虛開藥品銷售發票200多億元,偷逃稅60多億元。稅務機關對其中36家企業從未進行過稽查,對其他29家企業的稽查也不到位。

  三是未及時足額收繳非稅收入。至2014年底,中央非稅收入有193.36億元未收繳入庫,包括:國際金融組織貸款還貸准備金利息等61.34億元,探礦權采礦權價款中央分成128.76億元,中央部門資產出租出借或處置收入3.19億元。

  “當前,在財稅體制改革大幕剛剛開啟、各項措施蓄勢待發之際,如果稅收流失現象得不到制止,不僅影響了稅款入庫的及時性、充分性,而且更會導致一系列改革嘗試成為‘空中樓閣’,難以得到落實。”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劍文表示,通過審計發現稅收征管實踐中的漏洞,重視背後的制度成因,尋找合適的解決途徑,才能為財稅體制改革的平穩推進保駕護航。

  地方債新趨勢須理性對待

  長期以來,地方債問題始終受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審計報告顯示,至2013年6月底全國地方政府負償還責任債務中,需在2015年償還的有1.86萬億元(占17%)。重點抽查的9個省本級、9個省會城市本級和9個縣,2014年底政府負償還責任債務餘額比2013年6月底增加46%;今年以來增速放緩,3月底比年初增長0.1%(縣級下降3.5%),但這些地區上年綜合財力呈負增長的有三分之一,大部分地方政府債券尚未發行,個別地區債務償還出現困難。

  審計署政策研究室主任郭彩雲表示,從今年的跟蹤審計情況看,2013年6月底以來,政府性債務呈現兩個特點:一是2014年底比2013年6月底增幅較大;二是今年3月底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明顯放緩,縣級還有所下降。

  如何看待這一趨勢呢?郭彩雲認為,根據新預算法和去年9月國務院發布的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從2015年開始對地方政府性債務實行規模控制和預算管理,一些地方在2014年底之前加大了融資力度,這是前一階段債務增長較快的原因之一。隨著制度約束的增強,可以預計債務增長將會得到合理控制。

  審計署稅收征管審計司處長雷達也指出,從審計披露的今年第一季度地方債增速明顯放緩的情況看,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走向法治化軌道已初見成效。“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區償債壓力還比較大。特別是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財政收入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如何把握好風險防控和經濟增長的平衡點,在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同時,發揮政府債務在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還需要地方政府、主管部門下大力氣加以研究解決。”雷達強調。

  推動土地收支更規范

  作為此次審計報告中重點專項資金審計的內容之一,土地出讓收支和耕地保護審計情況頗受關注,在審計工作報告中的篇幅也最大。

  從2014年8月中旬開始的這次土地審計,共審計了29個省本級、200個市本級和709個縣,重點抽查了11.81萬宗土地、1萬多個農村土地整治項目。審計發現,土地出讓收入方面,少征3664.23億元,通過收入空轉等方式虛增1467.78億元;支出方面,違規用於彌補行政經費、對外出借、修建樓堂館所等7807.46億元。此外,一些地方土地出讓收支核算不夠規范,有8358.75億元滯留在財政專戶或直接坐支。

  郭彩雲解釋,這次土地審計發現的問題主要是土地出讓收支資金管理、建設用地管理、土地利用和耕地保護等不夠嚴格,由於時間跨度長(2008年至2013年)、空間跨度大(涉及29個省),累計起來問題金額和涉及土地面積就比較大。

  與此同時,相關部門整改效果明顯。“至2015年5月底,各地盤活閑置土地2.55萬公頃、閑置資金2643億元,糾正違法用地2.4萬起,處理2500多人,制定完善制度2800多項。審計已向有關部門移送重大違法違紀問題397起。”劉家義說。

  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指出,從審計情況看,各地土地出讓收支管理不斷加強,資金管理水平不斷提高。但與此同時,個別地方和單位土地審批、出讓中不合規問題還較突出;有的地方將部分土地出讓收入存放在過渡賬戶,沒有納入預算管理;有的未按規定將資金用於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方面,大量土地出讓收入“沉睡”在賬上,沒有及時發揮效益。

  “希望借助此次審計,能把土地出讓收支的規范化管理作為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的一個突破口。若能比照一般公共預算的管理標准,推進土地出讓收支預算管理改革,那對於推進依法治國將是一個不小的貢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說。

  打通政策落實“最後一公裏”

  “為政貴在行”,好的政策,如果在落實上打了折扣,也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今年報告的一大亮點,就是專題反映了政策措施貫徹落實跟蹤審計情況。

  按照國務院部署,從2014年8月起,各級審計機關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政策措施貫徹落實情況進行跟蹤審計,按季度上報審計情況,並督促及時整改。“從今年1季度審計情況看,一些領域還存在推進不及時、執行不到位等問題。”劉家義說。

  專家指出,審計報告對“紅頂中介”等組織蠶食簡政放權改革紅利的情況予以揭露,有利於促進建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環境,切實保證中央重大政策落實到位,為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發揮有力的保障作用。

  “對政策落實情況進行跟蹤審計,既是審計機關的新任務,又是發揮審計監督建設性作用的重要途徑。通過這項工作,力求推動打通政策落實的‘最先一公裏’和‘最後一公裏’,積極發揮審計作為政策落實‘督察員’和經濟發展‘助推器’的作用。”郭彩雲說。(記者 殷泓 王逸吟 陳恒)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