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5

走好“後政改”之路 香港需弄清“我是誰”

2015-07-01
来源:海外网

  政改沒過,許多香港人失望之餘,可能也松了口氣,因為香港似乎可以從此放下爭議,專注於經濟民生了。但事實並非如此。後政改時代,香港的政治爭拗未見減少,反有升級之勢。反對派議員只有那么二十多個人,但他們的存在,反映出香港社會在民意結構上的重大問題。香港要走好未來的路,首先要弄清“我是誰”,要理順與中央的關系。

  近日,反對派連續提出“重啟政改五步曲”、修改基本法等荒謬要求,甚至還打出了“命運自決”、“中港區隔”等無視國家主權的激進口號。中央和特區政府都已聲明,未來幾年內不會重啟政改,但反對派顯然打算一直糾纏下去,拿政改話題作武器,刷存在感。

  香港立法會依然“拉布”橫行。香港特首梁振英近日向立法會提交了11個民生項目,但只有3項獲得通過。激進勢力還在不斷挑事,力圖激起兩地矛盾。一些極端組織近日又在旺角辱罵騷擾內地遊客,侮辱唱國語歌曲的街頭歌者,多次與警方發生沖突。

  近些年,香港這個原本的國際經濟中心和商業城市日益泛政治化、泛意識形態化,甚至“泛民粹主義化”。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香港社會內部的政治紛爭、政治對抗愈演愈烈。

  香港有背靠祖國的優勢,近年來發展速度卻輸給新加坡,最大的原因就是受政治和社會氛圍拖累。“拉布”、街頭抗議和暴力沖擊立法會令香港政府施政艱難,而“占中”、“驅蝗”、趕客等事,令香港“購物天堂”、“東方之珠”的招牌蒙塵。如今政改已停步,而亂象不止。

  要改變這一狀況,需要香港社會重新認識“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理解中央的全面管治權,認清香港的法律地位,理順香港與內地、中央之間的關系,在心理上實現真正地“去殖民地化”,完成“人心的回歸”。

  營銷學理論認為,滿意度等於感受除以期望。一些香港人對政改不滿,主要是因為對曆史、對“一國兩制”的不了解,因而產生了錯誤的期待。他們有兩種最主要的錯誤觀念:一是認為香港的民主是英國人爭取而來的,二是中央不該管香港政改。

  實際上,香港今天的民主是中央通過制定基本法主動授予的,中央給香港普選,英國人甚至都沒想到。中英“聯合聲明”僅載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由當地人組成。行政長官在當地通過選舉或協商產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根本沒有“普選”字樣。是基本法明確了香港特首選舉依據循序漸進原則,“最終達至由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提名後普選產生的目標”。

  港英時期,香港“有自由沒民主”,普通市民根本不能參與政治。以曆史的眼光看,被否決掉的政改方案是香港有史以來最民主也最合乎實際的方案,一些人卻仍心懷不足,只能說是思想出了問題。

  香港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無權自行決定政治制度,中央對香港政改擁有決定權,這是基本法的規定,也是香港的憲制地位所決定的。香港特首既要對市民負責,也要對中央負責,所以中央明言特首需“愛國愛港”。選出一個跟中央合作的特首,是香港之福,而非香港之禍。眼下無人知道香港政改何時會重啟,但可以肯定的是,全國人大常委會“8·31決定”在下一次政改時仍然有效,其中的底線,中央絕不可能退讓。如果香港社會對這些問題有清楚的認識,政改爭議就成了無源之水。

  長時間來,香港社會不少人對“一國兩制”只重“兩制”而忽略“一國”,導致許多無謂爭議和蹉跎。世界各地都有的國民教育,在香港竟引發抗議而不了了之;在澳門早就確立好的基本法23條立法(維護國家安全法),在香港卻遲遲不能訂立。沒有國民教育,導致今天香港年輕人日益欠缺家國意識;23條立法缺位,才有“港獨”分子肆無忌憚的群魔亂舞。

  只有香港社會體認中央真誠推動香港民主、支持香港發展的真心,認識到反對派禍港亂港的本質,才能上下形成合力,後政改時代的香港,才可重拾動力穩健前行。(文/黑白自在)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