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5

"國際產能合作"對接"容克計劃" 背後有何深意?

2015-07-03
来源:人民網

  “離不開,靠得住,共繁榮”,大概是對一種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協作關系的最佳描述了。而當前,在增長新動力的全球探索過程中,國際產能合作也正被普遍寄予厚望,並呈現出繁榮趨勢。

  中歐碰面,產能合作是重頭戲。作為拓展國際產能合作的倡議者之一,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此次訪歐期間,再次得到了廣泛響應。還不到30個小時,比利時方面就與我國達成了百億美元的協議;中法共同發表了開發第三方市場的合作協議,兩國核能企業已決定聯合投資英國市場。除此之外,更受市場關注的,則是當歐洲“容克計劃”遇上中國國際產能合作倡議時,所相互萌生的“恨晚”情愫。

  “容克計劃”是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去年11月上任時提出的巨額投資計劃,旨在振興國內投資、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訪歐期間,李克強總理提出的願與“歐洲投資計劃”對接的倡議,當場便得到了容克的積極回應。而更早一些時候,在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容克就曾表達過“容克計劃”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存在對接機會的意願。

  在雙方“恨晚”情愫中開啟中歐產能合作願景,無疑充滿巨大的想象空間。而這還僅是我國近期拓展國際產能合作成果的冰山一角。自去年以來,中國已主動開展了與哈薩克斯坦、印尼、埃塞俄比亞、埃及等國家的產能合作。

  包括對接“容克計劃”在內,“國際產能合作”取得豐碩的成果以及得到更廣范圍內的認同與響應,顯然不是單靠中國一己之力的超級推銷就能促成,其背後的支撐在哪裏?

  首先,國際產能合作共識的達成與繁榮,離不開合作雙邊或多邊在需求上的對等。當前,全球范圍內的供需結構紊亂困局依然未得到有效解決,經濟增長明顯脆弱乏力。其中,新興經濟體在經濟結構因素約束下表現疲軟;美國經濟複蘇勢頭放緩;歐洲和日本受益於QE逐步走出停滯泥潭,但對於實現強勁增長仍是不夠。在單靠量化寬松政策已經行不通的情況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經濟體開始將政策的立足點放到對內推進結構性改革,對外加強國際產能合作之上,以刺激、做強實體經濟。這一方面表現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計劃,另一方面也表現在全球多邊、雙邊合作的持續升溫。其所展現的共識是,通過廣泛的國際產能合作,利用經濟合作發展的新模式,在全球供需結構實現再匹配的過程中,完成自身經濟的發展。

  其次,國際產能合作共識的達成與繁榮,離不開有效的多贏機制,即合作雙方或多方獲利機會的均等性。盡管中國是國際產能合作的積極倡導者,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會更多占有贏利機會。中國曾經也是國際產能的輸入國,而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體系完整,20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首位,裝備水平處於全球產業鏈中端,相較於發達國家的高端裝備與技術,性價比相對要更高。在這方面,中國完全有能力、有必要充當架橋者,通過與發達國家的高端裝備與技術合作,通過提供較高質量和較低成本的制成品、產業體系,既滿足發展中國家建設的需求,也滿足與帶動發達國家高端裝備和技術的出口需求,實現三方共贏。

  與此同時,中國倡導的國際產能合作,是高度重視合作方現實需求與投資計劃的合作。譬如,在歐洲,中歐雙方剛剛達成了“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等倡議與歐洲“容克計劃”的對接意向;而中哈之間的一攬子合作也與哈薩克斯坦本國的“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高度契合。這在尋求合作最大公約數的同時,也更多地保障了利益的共贏。

  最後,國際產能合作共識的達成與繁榮,也離不開平等合作作為基礎保障。這項等同於基礎設施的工程,目前仍有更多的完善空間。比如,在進一步突破貿易投資自由化水平方面,以中歐為例,歐盟連續11年是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去年中歐貿易額突破6000億美元,《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覆蓋100多個合作領域,雙方戰略契合度越來越高,其合作大於競爭的態勢將會長期存在。但一些由於文化、經驗等方面的原因,當前仍存在一些制度上的壁壘或貿易摩擦。

  這當中,高技術貿易仍然是中歐貿易的一塊“短板”,而按照總理的願景,“如果歐盟對華出口管制放松一小點,中國從歐進口就能增長一大截”。去年中國對歐投資大幅超過歐盟對華投資,中國地區協調發展也需要歐方投資。此外,中國已經在“一帶一路”、亞投行等投資計劃中向歐洲敞開了大門。中歐還應繼續擴大相互投資,而推動中歐產能合作提升的關鍵,還在於加緊推進雙方投資協定(BIT)談判,進行中歐自貿區的可行性研究等。缺乏了這些互聯互通工程的建設,國際產能合作的空間與成效就要打折扣。

  需求對等、機會均等、合作平等為基礎的國際產能合作正方興未艾。而這一共識,相信也將是促進南北合作、南南合作,探求全球經濟複蘇的一劑良方。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