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19

洪水橋發展棕地面對大阻力

2015-07-23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报网讯】特區政府洪水橋新發展區藍圖,在本港具備承接天水圍、屯門及元朗等區域的策略性位置,對外連接深圳灣大橋、港深西部公路粵港交通。然而,其發展規劃卻面臨非原居民要求「上樓」或賠償,原居民要求擴寬V-Zone建村路等諸多難題,發展規劃中的「棕地」更是棘手問題,它涉及土地持份者、工業、貨倉及物流等行業,利益分配錯綜複雜。香港商報記者 周駿

  倉儲物流令30萬人就業

  洪水橋鄰近天水圍地區,佔地面積約714公頃,現時有約190公頃為棕地,幾十年前開始鄉郊土地持份者租賃予修車場、貨櫃貯存、建築物料貯存經營者使用,棕地行業對本港倉儲物流業具有互補作用亦存有經濟價值,它更成為鄉村經濟的重要支柱。行政上劃歸屏山鄉石蒌村村代表林權聲稱,洪水橋倉儲物流業令30萬人就業。日前,記者於廈村鄉鄉委會會議後於屏廈路主幹道候車時,已感受倉儲、物流業帶旺地區經濟的一幕,當日下午5時許所見馬路對面的露天貨櫃場大門口,每幾分鐘便有一輛貨櫃車進出,而每隔幾秒鐘便有一輛輛輕型、重型貨櫃車在主道上川流不息。

  鄧勵東:應顧自由經濟

  廈村鄉鄉委會主席鄧勵東於7月2日,在該鄉鄉委會村代表與政府部門舉行的諮詢座談會上表示,廈村鄉九成以上的土地都是私人擁有,祖堂則多為村民集體所有,該會堅持洪水橋發展規劃土地用途時應顧及該鄉自由經濟、土地持份者的利益和感受。他指廈村鄉經過幾十年發展,形成現在靠自由市場形成貨櫃倉、露天貨場及物流的經濟鏈。

  他憶述,當年貨櫃倉、露天貨場經營者租賃鄉郊土地持份者,農地變身倉儲、物流業,從而帶旺鄉村經濟,也為地區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如果因受洪水橋發展規劃影響,令鄉村失去經營平台,政府應妥善地安置不同行業及人士,對土地持份者應有一個合理賠償,政府徵收土地應劃一地價,不能因規劃土地用途要土地持份者賤賣土地。

  恐難安置全部經營者

  屏山鄉亦有部分棕地受發展規劃影響,該鄉的石蒌尾村原居民林永揚表示,他父子在村內各有1間丁屋外,他在村界外還在幾千方呎祖堂地,發展規劃土地用途時,如果不按市場價每方呎1200元,他是不會讓政府徵收土地的。現時祖堂地以每呎2元租賃予地產人士(租給地產人士客源多),通常地產人士將他祖堂地周邊多幅私人土地一併轉租給露天貨櫃場經營者。行內人士指,土地經過層層「判上判」租出,棕地構造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令發展規劃阻力增加,而發展規劃的13幅共70公頃地,其中,20公頃做露天貨場、10公頃做物流設施,餘下約40公頃做物流倉庫,根本不能安置全部經營者,若招標給大財團營運,大財團肯定收貴租。

  特殊工業或未獲扶持

  田廈路(鄰近新李屋村)旁的合成機器廠的姓黃老闆向記者表示,發展規劃中為特殊工業用途提供發展空間,但不知是否包括他所從事的建築紮鐵,而他從事這個行業逾40年,1974年在此租地6000方呎建廠,租賃土地每方呎10元,如果受發展規劃影響拆廠,在其他地方又找不到低廉租地時,該廠只有結業。他指出,現時全香港這類特殊行業極少,但卻是房屋建築中不可缺少的產品,在洪水橋亦只有幾家,而他的廠生產量佔洪水橋區近九成,所以希望政府扶持這類特殊行業。

  新界倉庫及物流業經營者聯會主席徐位建指出另一個問題,他表示,從行業角度看,讓存放大型機械的露天貨場的經營者,在洪水橋發展規劃的工業用地內興建大型多層貨倉大樓「一定搵笨」,因青葵大型倉庫大樓都是香港頂級大財團興建,早前陳茂波在網誌上表示,洪水橋有較多棕地,當局已預留土地興建多層大廈予貨櫃場、物流業等使用者,他指多層大廈如以公帑興建,涉及補貼問題,如由個別財團投資,或未能兼顧中小型經營者,或需在批地條款加以限制。

  蔣志偉:應效法新加坡

  7月9日,陳茂波出席電台節目時又表示,建議在洪水橋新發展區興建多層大廈,讓棕地使用者能「搬上樓」,會考慮運用公帑補貼。對此,落馬洲中港貨運聯會主席蔣志偉表示,政府並沒有指出條款限制細則,實際上,政府對貨櫃場、物流業規劃完全與從業經營者想法有別,從業經營者希望香港政府應向新加坡政府學習,新加坡政府對這類行業有一個長遠規劃,批出土地使用期30年、50年,令從業人員敢於投資,專心從事這個行業,將企業做大至家族生意。

  關鍵要制訂長遠規劃

  蔣志偉指出,政府欲通過洪水橋發展規劃,解決上述地區這類行業管理及行業種類較為雜亂無章的問題,出發點應該是好的,因為它們現時直接影響周邊鄉郊環境,同時其低效能亦不能彰顯土地用途。但政府沒有就貨櫃倉、物流作長期規劃,洪水橋因發展人口再增加逾17萬,說物流對當地民居完全沒有影響是不可能的。他稱,現時發展規劃對部分特殊行業有一定影響,甚至作出犧牲,既然行內人士認為洪水橋發展規劃倉儲面積,根本不能消化現有經營需求,倒不如將整個倉儲、物流業搬離洪水橋,落馬洲、新田那邊有大片農地,距離民居亦較遠,關鍵是政府是否願意制訂長遠規劃。

[责任编辑:董慧林]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