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7

新三板流動性持續失血 做市商聯合呼吁改革

2015-07-30
来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做市商制度既未能穩住價格也沒能提供流動性,使企業與券商的矛盾激化;而二級市場流動性迅速失血,估值定價功能逐漸癱瘓,更令所有市場參與者膽寒。

  在新三板市場首開先河的股票交易做市商制度,即將迎來周歲。

  然而,身處一線的做市商們卻并未感到一絲快慰,反而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觀察人士看來,做市商制度既未能穩住價格也沒能提供流動性,使企業與券商的矛盾激化;而二級市場流動性迅速失血,估值定價功能逐漸癱瘓,更令所有市場參與者膽寒。

  如何看待做市制度的利弊,放開做市商牌照能否解決流動性危局?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了10家龍頭券商做市業務負責人,局內人對現有制度的改革建言值得深思。

  南橘北枳之惑

  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做市商在三板熊市中的表現正在受到多方質疑。

  4-6月份,新三板掛牌企業平均PE分別為60.90、52.31、45.90倍,截至7月29日降至34倍。隨著估值中樞不斷下移,定增破發乃至跌破做市商成本價的案例亦不斷增多。

  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終端,截至7月29日,在數據有效的1477家企業中,有67家后復權二級市場價格已經跌破最近一次定增價;在做市商庫存股成本數據可得的414家三板做市股中,做市商成本利潤率為負的有52家之多。

  進入7月,全市場參與者關注的焦點開始從“估值中樞的下移”,轉移到新三板“流動性大失血”的問題上來。7月29日當天,做市轉讓總成交金額僅1.30億元,協議轉讓總成交金額僅2.78億元,分別較4月7日成交峰值下跌97%和67.2%。從數據來看,做市股成交額下降幅度遠遠超過協議成交股。做市股成交額超過全市場成交額半壁江山的格局,正在縮減為僅占三分之一;做市股換手率僅為協議股的一半。

  僅以7月29日為例,公認為新三板市場市值、流動性最優的198只三板做市指數成分股,全天成交額僅8146萬,成交量為7505手。平均每只股票全天成交額僅為41.14萬,如果以10元每股(1萬元每手)計算,每只股票全天成交量僅41手。

  “我們手頭本來有幾家企業很積極地要求我們參與做市,但最近都表示要等等看,一是企業不希望在沒有交易的情況下給券商折扣庫存股,二是采用做市轉讓制度后老股東轉讓股份必須通過做市商,做市商收費倒手有違規之嫌,不如仍采用協議轉讓進行互報成交確認,不僅便捷而且可以避稅。”北京某券商場外市場部負責人金方(化名)表示,“所以協議轉讓的成交量和換手率也是虛高的,協議股本身沒有連續價格曲線和公允價格,不能簡單下結論說做市股的表現就不如協議股。”

  做市股究竟怎么了?

  “壟斷者”叫苦

  “在做市交易制度下, 做市商的主要盈利本應為雙向報價價差帶來的交易收入, 但是在現有制度安排下做市商有濫用政策紅利,以做市為名行"坐莊"之實的苗頭。”民生證券研究院在最新出爐的研報中分析,“名為競爭性做市,實際是寡頭壟斷做市……一是券商牌照沒有放開,二是做市商目前只局限在券商,三是制度安排上亦有利于券商"操縱"股價。”

  “牌照壟斷+壓價拿貨+高價出貨,這就是我理解的做市商盈利模式。”上海某新三板企業董事長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由于當前僅有83家券商提供做市服務,而新三板協議轉讓企業加上在審及待掛牌企業有近3000家。做市商“壟斷”問題,成為從研究機構到三板企業的普遍看法,認為做市商“不作為”、“拋售砸盤”是新三板做市股量價齊跌的罪魁禍首。

  然而,在記者掌握的由20家券商做市部門共同起草的《關于近期新三板運行情況的報告》卻向全國股轉系統明確預警,“市場持續冷清時,做市商活躍交易量更是將承擔巨大的機會成本。加上近期已陸續出現二級市場價跌破做市商拿票成本現象,做市商尋求主動交易即意味著以自有資金托市,成本很高。”

  “壟斷者”為何叫苦不迭?

  “市場認為做市商通過做市買賣可以坐享穩定的價差收入。實際上,第一,做市商之間的競爭會將價差壓縮到很小,第二,做市商很少能夠按自己的買賣價格同時成交。”上海某大型券商做市業務負責人湯淼(化名)表示,“通常情況下,(積極的)做市商為了競爭交易量,只要價差能夠覆蓋交易稅費即愿意進行撮合,甚至還出現過很多倒貼稅費甚至逆價差的交易。顯然,想通過買賣價差養活業務團隊并賺取利潤,根本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交易量這么小的情況下。”

  “在做市商必須持有做市庫存,且做市交易稅費無任何優惠(更別說獎勵)的情況下,做市商的主要利潤來源必然是資本利得,這一點無需諱言。”湯淼指出, “但我們的"資本利得"全都是紙上富貴,這么小的成交量哪里有買盤?”

  而在流動性方面,做市商亦紛紛向記者反映“有心無力”。

  “市場漲跌有其內在規律,做市是否增減庫存或者是否"作為"影響不大。我們曾經在多只流動性不好的股票上嘗試不超過1%買賣價差的報價,而不是政策規定的5%,但是交易結果顯示,股票流動性與價差關系很小。流動性不佳要在其他地方找原因。”華東某券商做市業務負責人張偉(化名)指出,“在三四月份的暴漲過程中,多數做市商的總體庫存都有所減少,但是由于市場的強大力量,這些庫存減少對價格的影響非常有限。在其后的無量下跌中,各做市商不同股票的庫存有增有減,基本保持平衡。成交必須一買一賣,就算做市商想拋貨也得有人接盤,這個成交量不可能大量出貨。”

  “市場認為做市商就是"莊家",可以隨心所欲地通過調整報價來操縱價格在一定的區間內,這種看法有失偏頗。”林潔表示,“在其他投資者可以"觀望"的時候,我們仍然必須提供連續雙向報價,最長間隔為5分鐘,同時還有5%價差限制。在行情最好的4月初,我手頭的股票雖然在高點拋出,但同時還要接回來,所以我們的最終成本并沒有比其他市場大玩家更好,怎么上去的怎么下來。”華北某做市龍頭券商交易員林貝表示。

  在做市商們看來,新三板量價齊跌的根源是供求關系失衡,買盤極度稀缺,只能被動成交的做市商不能主動提供流動性,因此做市商也是當前政策性熊市的受害者。

  亟待改革組合拳

  綜合市場各方聲音,加快放開做市商牌照,開始市場分層并引入競價交易機制,乃至分層次降低投資者入場資金門檻,似已經是眾望所歸,但實施細節仍有待商榷。

  “我們歡迎非券商做市商進入市場,但前提是必須一視同仁地監管。對券商的凈資本要求、做市業務防火墻等要求,必須也相應適用于非券商做市商,否則對我們是極大的不公平。”金方表示。

  “流動性從宏觀來講,取決于市場的供需是否兩旺;從微觀來講,取決于企業的股權分散度。做市商的多寡,對流動性幾無貢獻。做市商多的企業流動性好,實際上是一種偽相關,甚至是因果倒置——流動性好的股票,會吸引其他做市商的注意,并且后者可以輕易買到10萬股后續加入做市。”湯淼表示,“對已經做市的股票,新加入的做市商的邊際貢獻有限,除非他們愿意以比券商更高的代價(即補貼更多的交易稅費甚至是逆價差)來"制造"交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 20家券商聯合報告除要求股轉出臺政策鼓勵場外資金入市外,“拓寬做市商資金渠道、建立大宗交易平臺、適度交易費用減免、明確老股東定增優先認購權、明確設定定增限售期、加強對增發行為的監管”等內容亦赫然在列,顯示當前量價齊跌問題遠非做市商“壟斷”、“不作為”所能概括,而是系統性問題。

  “企業給關系戶超低價比比皆是,給其他投資者做市商成本價且他們不用承擔做市義務,這些人都成了拋盤大戶。做市商為爭奪份額競相抬價也時有發生。”林貝表示。“做市商庫存股一般只有5%,甚至更少,面對老股東和高價定增的大筆解套盤,我們報單賣出的一點量又算得了什么呢?我們又為何一定要接走這些高價定增投資者的拋盤呢?”

  “市場組織方和各參與主體都有需要反省的地方。將其簡單歸咎于做市商"不作為",片面夸大了做市商的能量,或者說反映了一些市場參與者對做市商過高的要求。”湯淼指出。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