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7

那個綁架人質的伊斯蘭國,到底什么來頭

2015-09-11
来源:海外網
1.jpg

  在最新一期發布的伊拉克宣傳雜志《達比格》網絡版上,“伊斯蘭國”公布了兩名身穿黃色囚衣的人質。根據美聯社的報道,其中一位是中國人,名為樊京輝,50歲,是來自北京的自由顧問。盡管中國外交部表示情況正在核實,但這一消息已引起廣泛關注。

  而明天,9月11日,恰好是美國9·11事件14周年。

  14年來,“基地組織”、“恐怖主義”不斷見諸各大媒體的重要版面、重點新聞。但14年過去,放眼世界,恐怖主義活動依舊猖獗。相比於之前的塔利班,近些年來,“伊斯蘭國”迅速擴張為對全球安全影響最大的恐怖主義勢力。

  從“分支”到“准政權”

  “伊斯蘭國”,全稱為“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英文也叫ISIS(全稱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 Shams)。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ISIS的前身,由紮卡維在阿富汗成立的“一神論和聖戰組織”便已開始活動。隨著美國2001年對阿富汗的軍事打擊,這個組織元氣大傷。不過,同樣因為美國,它借機進入了薩達姆政權被推翻後的伊拉克,成為基地組織(Al-Qaeda)的一個分支。

  2011年,敘利亞內戰爆發。“伊斯蘭國”組織看到了擴張的機遇,於是便大舉進入敘利亞,並招兵買馬,逐漸嶄露頭角。據估計,在敘利亞內戰中,有多達12000名極端分子加入該組織。

  經過3年多的發展,致力於在從伊拉克到地中海之間的中東核心地帶建立政教合一國家的“伊斯蘭國”顯然已不是西方傳統意義上所定義的“恐怖組織”。很大程度上,它超越了恐怖組織遊擊戰似的活動形式,已經是一個分工嚴密、自我維持的准政權。

2.jpg

  它擁有1.1萬~1.3萬核心武裝人員,其中3000人是外籍士兵,加上搖擺不定的部落附從武裝總共兩三萬人;它控制的地區跨越伊拉克和敘利亞,在伊敘邊境兩側占據近20萬平方公裏土地,所轄省(市)數量據稱已達16個,人口近400萬,接近一個小國的規模。同時,它還發揮著全球性的影響。

  在“伊斯蘭國”,這裏有嚴密的組織形態。比如主要頭目之下設有行政、宣傳、法律、軍事、安全、醫療部門。這些部門設置完整、有序,大大提高了它的行政能力。

  在“伊斯蘭國”,這裏有健全的分配體系。公平、透明是財務分配上的最大特色,因為高級領導和普通成員都實行著同等的工資待遇。此外,每個人都享有一定的福利保障,例如成員和家屬都享受著高達1200美元的醫療保險。

  在“伊斯蘭國”,這裏還有獨立的資金來源。因為從2009年開始,該組織已經參與石油生產和走私活動,財務實現自足自足,資金運轉也開始規模化、系統化。

  更可怕的是,在“伊斯蘭國”,雖然它頗具“前民族國家”的政權組織形式,但它的“恐怖營銷”卻頗具“後國家時代”的特色。采取社交媒體互動、參與式和滲入式的傳播方法,跨國界的交流與動員,都讓煽動效應與影響范圍大大提升,並讓監控變得日益困難。

  圍剿“恐怖主義”的進與退

  從9·11開始,世界對恐怖主義的關注度一直居高不下。而頭號被攻擊者美利堅更是連續出手打擊“恐怖主義”。從2001年出兵阿富汗推翻塔利班政權到2011年擊斃本拉登,再到2014年對伊斯蘭國開展“空襲”。在“反恐”問題上,美國一直在不遺餘力地參與。

  而在直接面對伊斯蘭國威脅的伊拉克,當阿巴迪接任總理後便團結此前糾紛不斷的各派暫緩紛爭,共同對付“伊斯蘭國”。

  另外,由於“伊斯蘭國”對國際公共安全的巨大威脅,各方共同打擊“伊斯蘭國”的認識走向一致。伊朗被有效納入打擊“伊斯蘭國”陣營、敘利亞“巴沙爾政權”的推翻計劃暫時被美國擱置、美俄接觸尋找外交途徑盡快結束敘利亞問題……在上述情況的影響下,“伊斯蘭國”強勁勢頭受到遏制,伊拉克政府軍由守轉攻,並於2015年4月收複重鎮提克裏特,打通通往伊拉克北部的大門。

  但是,事態的演變沒有根本性的反轉,反恐勢力削去了“伊斯蘭國”的鋒芒,但卻陷入了“拉鋸戰”。在中東,同樣信奉伊斯蘭教的什葉派和遜尼派依舊鬥爭激烈,伊拉克各教派的合作在打擊“伊斯蘭國”勢力初顯成效時便已顯現新的分歧。而對於背後的大哥美國來說,臨近的大選周期、跛腳的政府、艱難複蘇的經濟、“亞太”再平衡的需求,都讓美國領導人小心計算著“成本—收益”,不願為消滅“伊斯蘭國”無限地投入戰略資源。

  “持久戰”的大幕興許剛剛揭開。

  殘忍與“親民”

  恐懼的產生絕非“無中生有”。綁架是“伊斯蘭國”慣用的手段。

  21名基督教徒、1名英國記者、兩名日本人質……這些落在“伊斯蘭國”手中的人質都有著相似的命運,斬首,同時被錄入視頻向全世界傳播。有消息稱,虐殺俘虜的視頻很有震懾作用,比如很多伊拉克政府軍士兵看完之後紛紛棄械逃散。

  殘忍的做法不止於此。對已作懺悔的“小偷”進行剁手指懲罰、公開屠殺異教徒、強征婦女為性奴、制造爆炸案傷害平民……這些行為都受到各國的譴責,也讓當地的民眾怨聲載道。

  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如此殘暴的“伊斯蘭國”卻有著一定的群眾基礎,否則這樣的組織不可能如此迅速地擴張並維持在一定規模。就像島上身在伊拉克的鑽風說,雖然他們人很少,但政府軍卻不一定打得過他們。因為他們和當地的居民混居在一起了。“他們一打進來,政府馬上停水停電,現在伊拉克40多攝氏度的高溫,老百姓能不恨政府么,怨聲載道,就更支持這個組織了。”

  更何況,對於聲稱代表遜尼派、旗幟鮮明反對什葉派的組織來說,遜尼派的老百姓天然地歡迎“伊斯蘭國”,因為他們不會被認為是“異教徒”。而政府軍的到來才有可能帶來“轟炸”與“槍林彈雨”。而對於更大多數的普通民眾來說,中東地區的政治混亂、社會動蕩、經濟停滯、失業率高的問題加劇了他們與政府之間的矛盾。一旦“伊斯蘭國”抓住機會對民眾進行洗腦、甚至給予小恩小惠,難保有人不會心動。

3.jpg

  不少西方國家年輕人加入伊斯蘭國

  另外,“伊斯蘭國”還吸引著數千來自法、英、德、美等西方國家的年輕人的參與。對於從小享受民主制度、優越物質生活和自由信息的西方年輕人來說,極端伊斯蘭主義的精神性(對抗物質享受)、平等性(對抗資本主義的貧富差別),都讓這些對平和安靜的生活感到厭倦、希望幹出一番驚天動地之事的年輕人變得狂熱、沖動,似乎能夠去實現“拯救世界”的理想。

  要知道,參與“伊斯蘭國”的西方人大多是無所事事的失敗者,但同時他們又被良好的福利制度寵著,於是反社會、反資本主義的情緒便有了滋長的溫床。

  “落後”?“多元”?

  對於國際社會與“伊斯蘭國”進入“拉鋸戰”後的事態演進,島叔認為最有可能的就是它從“陣地戰”向“遊擊戰”、“運動戰”方向發展。對於目前所占據的摩蘇爾等伊拉克北部地區來說,平原和高原地帶難以固防,因此容易被美國為首的聯合武裝力量收複。而山區和鄉村則不相同。這些地方能夠適應“伊斯蘭國”的管理方式,能夠讓他們長期盤踞。

  為什么會有“恐怖主義”?為什么“伊斯蘭國”能夠存在?回答這個問題,島叔不得不提及“秩序”和“有效治理”的話題。這也是一個政治、社會組織或政權存在的前提。因為不管在什么樣的時間、空間范圍裏,一定程度上的秩序都是必不可少的。而秩序的存在才有可能帶來有效的治理。

  從人類社會演進的角度來看,世界不同文明、不同地域之間的發展腳步不盡相同,形態也各式各樣。對於伊斯蘭世界來說,政教合一、君主制、封建制都是適應當地環境並“合理存在”的政治—社會形態。但是,在西方人的眼裏,這種狀態是落後愚昧的表現,需要加以改造,來推行適應現代文明的民族國家形式、西方民主制度與市場經濟。當這種偏見遇上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傳統矛盾、以及掠奪石油資源的私心,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中東地區的行為便遭到了當地的仇視與抵制。

  推翻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權、伊拉克薩達姆政權,中東原有的秩序轟然崩塌,新的秩序善未形成,成為了“權力的真空”。隨著美國的抽身、當地各教派的紛爭,社會顯得日益無序,百姓自然怨聲載道。而此時,如果有一個組織能夠振臂一呼,表現出它的行動力,自然會很吸引民眾的關注。畢竟,它能夠建立起一套秩序,並有效地汲取與分配資源,讓民眾可以按照一定的規則行事,尤其是披著宗教原教旨主義的外衣。

  “伊斯蘭國”正是如此。

  其實,世界本身具有多元性,不同的社會形態都有相適應的經濟社會條件和群眾基礎。“民族國家”可以實現治理,“恐怖組織”、“軍閥”、“黑幫”等類政權組織也能帶來一定的秩序。如果想要破解“恐怖組織”難題,恐怕最需要的就是在他們活躍的區域實現比他們更有效的“治理”,例如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有序、社會公平正義,能夠讓百姓感到工作、生活有安全感、有希望。否則,當所謂“政府”的治理能力不足甚至根本無法延伸到這些區域時,那么,這個權力和秩序的真空,便很容易被恐怖主義鑽了空子。

  只破不立,這恐怕是這十多年反恐“越反越恐”的症結所在。

  文/桃花島主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