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失真數據難揭惡况

2015-10-01
来源:香港商報

  失業率作為宏觀經濟指標,調控的警戒線通常是4%。如失業率超過4%,可出台一定的寬松政策,4%以下的低失業率是社會可承受的。如果按此規律,台灣近兩年的就業市場已得以改善,已經擺脫金融危機5%以上的高失業率。

  不過,島內的就業情况并非數據所反映的如此之好,就拿解聘人員數據來說,金融危機時期,島內解聘約2.6萬人,今年至今計劃解聘就高達1.2萬人,這種不詳徵兆不可忽視,更不會體現在數據上。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失業率數據往往失真,目前名目失業率看起來或許偏低,其實不然,真實的失業率其實要高得多。

  因為名目失業率統計,只是針對有求職意願的勞工,那些已經停止求職的失望勞工往往被忽略。加上島內將大批無酬家屬工作者視為就業人口,事實上這里面有很多人是因為求職未果才回歸「家族生意」。另外,在台灣,許多就業者是各級政府為降低失業率所采取的暫時性或臨時性就業,實際上也屬於「準失業人口」。

  而台灣學生為何喜歡深造,上完大學再讀研究所,碩士出來還要讀博,甚至有不少博士還要到海外「深造」。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逃離職場,或是找不到工作,或是不滿意薪資,或是「籌碼」不夠,這也是為何島內「高等人才」這麼多。

  如果將上訴這些人都納入統計,台灣真正的失業率將較公布的高出一倍,甚至更多。因此,當局預備200億元新台幣應對潜在的失業危機,并非杞人憂天。鍾智維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