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爭奪科技創新至高點

2015-10-06
来源:香港商报

   昨天傳來喜訊,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經過多年艱苦創新研究,因受中國醫學古籍啟迪研發出治療瘧疾的青蒿素革命性藥方,挽救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性命,與另外兩名科學家一同獲得今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對中國生物醫學、中國科學研究和科技事業的巨大肯定,必將為中國科技研究和創新提供強大激勵,助推再闖高峰。

 
  至今,華人一共誕生了9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包括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錢永健、高錕,不過屠呦呦教授的獲獎無疑別具意義——她非但成為首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的中國人,更是土生土長既擁中國國籍又以中國研究員身份得獎的第一人,數十年來一直都在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她發明的新療法結合了傳統中醫藥和新型藥物學,在晉朝《肘后備急方》中發現青蒿素并開創以此為基礎的復合藥物治療方案,10餘年前已成瘧疾的首選及標準治療藥物,諾貝爾獎評委便指:「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從中藥中分離出青蒿素應用於瘧疾治療,這表明中國傳統的中草藥也能給科學家們帶來新的啟發。」充分反映了國際科學界對中國科技創新的肯定,中國科研水平經已達到世界一流地位。
 
  的確,中國近年科研發展一日千里,研發投入占GDP比率穩步上升,研發強度已攀至世界前列,專利申請量亦急速飆升,目前已升到全球第三,當中逾六成來自企業發明,研發成果商業化的成效也在不斷提高,在官方引導下研究機構與產業共同建構出緊密合作與生態圈,而在人才供應方面,中國研發人員總數高占全球約四分之一,較美國的比例還要多,兼且續以世界最快的增速繼續增加。比較先進,中國雖仍有差距,但再已非山寨般的世界工廠,而正朝向引領世界的研發大國方向發展。
 
  至於本港,作為國家一分子,對於屠呦呦的得獎我們不單與有榮焉,且激勵自身為國家科研發展作出更大積極貢獻,反思香港創新科技發展。香港擁有多間享譽國際的學府,經濟發展水平高,加上法制健全、資訊能夠自由流動等,為科研發展提供了良好土壤。特區政府一直重視培育創新及科技產業,既劃出科學園等科研專區,又設立創新及科技基金解決資金需要等,但社會重視創新科技氛圍不夠,「官產學研」的結合亦有待強化,加上業界引頸以待的創新科技局仍未得到立法會通過成立,都窒礙了本港科研發展步伐。
 
  未來競爭將越來越依靠科技,誰搶占了科技至高點,誰就會贏得經濟發展的主動權和先導力量。屠呦呦教授的獲獎,猶如勁吹的東風,為中國科研發展打上強心針,國家不斷改善科技體制,加強科研實力,可望成為世界創新科技的一大新焦點,成為引領世界科技潮流的先鋒;本港近水樓臺又條件齊備,應善借東風,為港科研注入新動力,為國家科技創新作出更大貢獻。
 
  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哲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