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3

錦屏隆里「花臉龍」

2015-10-19
来源:香港商报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象徵,舞龍是流傳在民間的一項傳統藝術。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隆里鄉隆里村人玩的龍是別具一格的「花臉龍」,自北宋以來,已有1000餘年歷史,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從明代屯軍由隆里先民帶入隆里古城以來,經清代臻於成熟,傳承至今。
 
  「花臉龍」,顧名思義,即在舞龍人的臉上,用顏色畫上五彩臉譜,生、旦、凈、末、丑盡全,玩舞游街時興膩粑粑,故稱「膩粑龍」。
 
  隆里花臉龍的起源,據當地《龍標誌略》記載,是從宋朝宋太祖趙匡胤建功立業后「藍季子會大哥」(又名「戲皇嫂」)一則戲的傳統故事演化而來。傳說趙匡胤原有十二個結拜弟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大宋王朝之后,大宴群臣,論功行賞,春風得意,滿座歡欣,然而卻忘了封賜他最小的那位義弟藍季子。藍季子氣憤在心不好直說,只得悶頭飲酒,唉聲嘆氣。喝醉之后,抹成花臉,癲癲狂狂,用暗語刺激趙匡胤大哥,并故意戲弄皇嫂,借此發泄胸中之氣,由此之后,凡自願扮演藍季子裝成丑角的人,都在當天可以獨自得到一餐特殊而豐盛的酒肉痛飲,方為借酒「獻彩」。至今隆里還流傳一歇后語「藍季子會大哥--飽餐一頓」的諺語。
 
  「花臉龍」來自「戲皇嫂」
 
  花臉龍多時有12條,少時有5條,平時一般為赤、白、黑、黃各2條,一共8條組成,城中每個門各出兩條。每條龍連龍頭共13節。「龍頭」當然是趙匡胤,未節就象徵藍季子。通常龍頭由女子把玩,舞龍的人有專門的行頭。要穿青布藍條對襟衫,綠褲子,頭扎黃巾,全都以五彩涂面,按照戲劇中的角色畫得花花綠綠。每年元宵節玩花臉龍,開鑼玩龍的時間由東西南北各門事先約定,鑼鼓一響,若干條龍齊發,從城里來到西門外的龍溪河畔的狀元祠,在這里「出龍」。舞龍人把龍身繞在狀元祠的大樹下,使龍首高高昂起,再由寨老長者或司儀主持出龍儀式,致賀歲詞。儀式結束,爆竹驚空,金鼓齊鳴,各路舞龍會聚城中廣場,花臉龍開始翻飛騰挪,玩舞絕技多達十餘種,活靈活現,令人目不暇接。
 
  玩龍的高潮戲則是由位居龍尾的藍季子挑起,他搖聲一變成為隊伍的龍頭,他時而取出簍中的糍粑自己吃,時而用糍粑去抹圍觀人群的嘴巴,時而利用掃帚拈著在節日被人們視為觀音菩薩的凈水的陰溝水灑向觀眾,藍季子靈巧地把他手中的掃帚抹到誰身上,來年誰就會有好運氣,百病消除。
 
  如今,這些故事經歷數百年滄桑后,隆里人至今仍固守著極具漢文化特色的傳統,不僅在隆里古老的花臉龍中重復著千年的情結,而且還有所發展和創新。2002年3月,隆里鄉被貴州省文化廳命名為「舞龍藝術之鄉」。香港商報記者 黃慶松
[责任编辑:周丹]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